"章黃國學"聲名鵲起:把唐詩用搖滾唱法傳播

本報記者 董 陽

2016年06月02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把唐詩用搖滾唱給你聽(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如今,80歲的當代訓詁學大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公眾號“章黃國學”,看推送文章。這個由北京師范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的老師和學生運營的公眾號,創辦不到一年,以學術的謹嚴和形式的鮮活,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公眾號中名氣漸響。

  傳統文化知識與當代社會緊密關聯,才能深入人心

  “章黃國學”的名稱來源於“章黃學派”,是以章太炎和黃侃為代表,以研究傳統語言文字學為基點,兼涉經學、史學、哲學、文學等諸多層面的學術流派。作為學派傳人,王寧感到,近些年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濃了,不過一些錯誤的、糟粕的內容也假借“國學”之名大行其道。

  60余年的教學經驗使王寧深刻體會到,與學校教育不同,社會教育是“好信息”與“壞信息”賽跑,不利用新手段,“好信息”就會敗下陣來。當她的學生、“80后”教師孟琢提出創建微信公眾號“章黃國學”時,王寧立即表示贊同並答應擔任學術顧問。她沒料到,新媒體的傳播效果會這麼好,而這都得益於創作團隊精巧的構思。

  “7歲的兒子每周最盼望的就是看‘章黃國學’的漫畫《孔子曰》。”一位大學老師在后台留言說,她同許多家長一樣,是“章黃國學”的鐵杆粉絲。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課堂,語文老師韓媛媛打開微信,帶同學們一起閱讀《孔子曰》。她發現,漫畫裡親切可愛的孔子形象很受學生歡迎。

  比如,《愛問問題的小孔子》這一篇,講的是“子入太廟”的故事,涉及太廟規制與功能、古代祭品等知識點。通過生動的漫畫呈現,小學生也能看得懂、感興趣。北師大文學院大二學生黃亭穎是《孔子曰》的漫畫師,“每次拿到腳本,我就得絞盡腦汁,想怎麼用漫畫來呈現故事、包裝知識。”

  還有一期講唐詩《黃鶴樓》,戴著厚片眼鏡的斯文學者,以搖滾的旋律唱出唐詩。彈唱者、北師大古代文學專業青年教師謝琰覺得,搖滾樂堅挺有力,與詩裡的“盛唐氣象”意境相通。

  “探討漢字的演變歷史,專業性很強。對於非專業人士,很難理解古文字和現代漢字的關聯。但當我們使用了動畫手段,讓大家看到漢字從甲骨文‘變’到金文、小篆、隸書、楷書,過程就具體而清晰了。”北師大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王立軍教授說。他們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起開發了國內首部准確展現漢字演變過程的動畫軟件,在微信平台上推出之后,反響也很強烈。

  現在,孟琢是“章黃國學”主編,在他看來,通過幽默故事和趣味漫畫、動畫,讀者很容易進入古代的生活場景,那些原本硬邦邦的知識馬上變成了活生生的體驗。“把傳統文化知識與當代社會緊密關聯,才能深入人心。”孟琢說。

  傳播傳統文化需要新形式,但也要防止內容的“江湖化”,不能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媚俗

  目前很多同類公號,僅靠一些噱頭十足的標題吸引眼球,點開后可能並沒有真實、深度的知識和信息。對此,王寧覺得,傳統文化首先要有人聽,因此需要新的傳播形式,但也要防止內容的“江湖化”,不能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媚俗。她叮囑道:“章黃國學”要堅守學術底線,這也是大學參與傳統文化普及工作的核心競爭力。

  傳播之路並不一帆風順。剛開始,公號試發了幾篇純學術文章,隻有七八百的閱讀量。創作團隊很快發現,通過結合社會熱點來解詁相關文字,關注度和閱讀量與之前完全不在一個量級,於是大家迅速改變了創作思路。

  電影《美人魚》熱映,公眾號立即上線由專業學者撰寫的《〈美人魚〉與中國古代的海洋想象》,在評說影片之余,盡量勾勒中國古代典籍中典型的海洋敘事﹔春節期間,特別策劃《說文解“猴”》,解析古文字中的猴文化,還推出了小篆版賀年圖片包……“章黃國學”熱度迅速攀升,每篇文章閱讀量也非常可觀。

  清晰的定位使得“章黃國學”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創作人員也從三五個人,發展到由7位大學教師、中學骨干教師和2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組成的工作團隊。團隊通過古籍、出土文獻、文物等材料調配“營養成分”,每一篇文章和漫畫背后,都有著扎實史料和嚴謹知識的支撐。

  在知識和學術意義之外,“章黃國學”更專注於人的情感和價值訴求。2015年北京的第一場雪后,團隊通過訓詁文字、梳理史料,呈現中國人對雪的情感﹔霧霾天中,公眾號思考如何調和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和諧關系﹔國家放開二孩政策,他們訓詁“孕”“育”“保”等古文字,幫助人們理解中國的養育文化。

  一位“章黃國學”的讀者曾向編輯團隊表示:傳統文化是厚重、智慧、有趣的,它回應著今天的現實,並在與現代社會的碰撞中實現拓展。我們每個人都在碰撞中尋找到文化歸屬,生命的層次開始豐富起來。

  “始則轉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學者要有學問底色,也要積極影響社會

  看微信文章時,章太炎先生的一句話一直影響著王寧:“始則轉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真”是學者的學問底色,“俗”是學問的社會功能。真俗之辯自此成了“章黃學派”的精神坐標。“太炎先生是最早界定‘國學’這一概念的學者,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他也一直關懷著現實。”王寧說。

  章太炎早年從事革命,革命失敗后先后在東京、蘇州等地辦報、開班講習國學。從章太炎、黃侃到陸宗達、王寧,學術底色和現實關懷的傳統一脈相傳。在他們眼裡,影響和改變更多人,要通過教育和媒體。

  上世紀80年代,王寧從最初分配去的青海師范學院,調回北師大中文系工作。她跟老師陸宗達一起發表了許多普及傳統文化的文章,像“烹飪訓詁”“舊道德中的好道德”等系列。有一次王寧在武漢珞珈山開會,一位讀者找到了她,給她深鞠了一躬:“我就是看了‘烹飪訓詁’才當上了廚師,本來以為廚師是個沒文化的職業,看過才知道做飯有這麼多學問!”

  如今“烹飪訓詁”系列在“章黃國學”以“舌尖上的訓詁”為題連載,多家自媒體、門戶網站以及出版社主動要求轉載、簽約結集出版。一個傳承六代、跨越百年的學派精神,在“章黃國學”鮮活地存在和傳遞。“傳統文化的普及推廣,是新時代的經世致用,要去影響社會,而不是迎合社會。”王寧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力量開始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弘揚中來。“章黃國學”來自高校,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傳統文化的社會普及,推進科研成果的現實轉化。除了專業的編輯創作團隊,他們還借助基金會的支持,使“章黃國學”能夠在純公益的道路上走得穩健、從容。“我們在嘗試一種以學術機構為主導,多方力量參與,純公益性質的可持續運營模式。期待有更多‘章黃國學’的出現。”北師大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所長齊元濤說。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