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文化”中,不但有吃粽子、賽龍舟、挂艾蒿等傳統民俗,還有流傳更廣的先哲精神﹔端午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情懷就一直備受推崇。眾所周知,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以歷史人物為主題命名的節日並不多,而端午節就是為數不多的一個。端午節的很多傳說都與屈原有關,或者說端午節大都是因紀念屈原而形成的。劃龍舟和包粽子都與屈原有關,寄托著人們對一個忠貞不渝之人的敬意和緬懷。正是有了屈原之偉岸,才鑄就了端午之靈魂。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一個最被認可的傳說就是憂國憂民、投江而亡的愛國者屈原。龍舟與粽子也是我們用來表達對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猶未悔”之愛國主義操守的朴素緬懷。每當端午節來臨之際,繼承屈原等先賢的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一直是常態內容。近代以降,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國家的解放和民族的復興忠貞不渝、舍生取義。他們身上折射出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操,無不激勵著后人繼承他們的遺志,繼續向前。其實,每一次過端午節,都是一次對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再一次強化。愛國主義永遠不會過時,屈原在國家利益面前的決絕就是中國人身上所體現的家國情懷、忠義仁愛、高潔做派、寧死不屈、身殉理想的高貴精神之化身。
屈原的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的精神是中國民族寶貴而優秀的文化遺產。他以高貴的人格譜寫了一曲一曲偉大的詩篇:“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就是他憂國憂民的例証。屈原的忠厚、仁義、堅貞,以及不受惡濁世風的沾染,不同流合污,寧死不污,為理想而死,為正義而死的氣節,即是中華民族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完美詮釋。他對鑄造中華民族的性格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這當然是端午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
屈原的“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千百年來不知打動了多少國人的心。傳承屈原的家國情懷和高尚氣節,就是在擦亮端午節的愛國文化符號,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勇敢、忠貞、誠實、守信等的生動寫照,我們必須將其發揚光大。屈原在艱難的困境中,依然身處亂世不忘祖國之憂,力圖振興國家,造福於民。他的抱負和氣節,激勵著無數后人發憤圖強,他的“仁至義盡”和“廉潔守身”的寶貴品質,就是中華民族一直延續至今的精神價值,這種價值蘊含著深刻的民族情感和強大力量。
試想,如果人人都能參與和感悟屈原精神的偉大,透過他的精神看到屈原的偉岸,就有助於將屈原精神和端午文化演變成每一個個體生命的重要節點,從而凝聚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合力和動力。是的,屈原的精神不朽,他的偉岸品質、無限忠誠等,証明他是一位偉大而又不朽的往聖先賢。他的生平事跡和文學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精神和高尚情操,既是端午文化最為寶貴的遺產,也是中華民族值得傳承的精神財富。
其實,端午節的背后是國家和民族長期積澱的厚重文化。隻有從這些文化傳統中,我們才能更多地發掘出端午節的文化意義和現實意義,以使我們以更加積極和務實的態度去傳承和創新,為中國夢的理想而凝心聚力。如果說文化是端午的核心,那麼偉岸的屈原精神即是端午之靈魂。他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對信念的熱忱追求、舍生取義的人生觀及崇高的品格,令人敬仰,歷經數千年滄桑,早已成為國人的文化底色和集體認同。端午節怎麼過,無需千篇一律,但讓端午節所承載的愛國精神與高尚情操一直傳承下去,是怎麼強調也不過分的,隻因屈原之偉岸鑄就了端午之靈魂。(劉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