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為什麼說“蔡文姬就是我!”

2016年06月09日15:33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蔡文姬就是我!”

  郭 欣

  6月12日,是郭沫若先生離世38周年。盤點他跨越多個領域的不朽之作,歷史劇《蔡文姬》的創作和演出最可謂起伏跌宕、一波三折。而且,關於這部戲的爭論至今仍然難以畫上句號……

  《蔡文姬》為何醞釀了30年?

  郭沫若是個寫作奇才,速度之快讓人瞠目。一個早上就可以寫出數千字,而且落筆成章,基本不需要修改。他一生寫過十余部歷史劇,大多只是幾天即可完稿,《孔雀膽》用了五天,《屈原》總共十天。1942年,他還創造了一年完成四部歷史大劇的紀錄:《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然而,《蔡文姬》從醞釀寫作到演出卻經歷了漫長的30年時間,成為郭沫若一生中僅有的創作怪異現象。

  上個世紀20年代初葉,郭沫若攜詩集《女神》以驚世駭俗的叛逆形象橫空出世。無產階級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是他叛逆形象的兩大支點。他把女性解放的矛頭對准了“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陳腐道德觀念,為“在家不必從父,出嫁不必從夫,夫死不必從子”的新道德奔走呼號。郭沫若選擇了王昭君、卓文君和蔡文姬作為叛逆女性的代表,擬創作“三不從”三部曲。1923年歷史劇《卓文君》問世,1924年《王昭君》誕生,而《蔡文姬》卻遲遲沒有動筆。1925年雖然創作了《聶嫈》,算是補上了三部曲的欠缺,但人們仍然期待著《蔡文姬》。

  1958年7月,著名演員白楊隨郭沫若赴瑞典出席世界裁軍和國際合作大會,途中白楊忍不住問郭老:“能不能抽時間再寫幾個劇本啊?”1942年在抗日大后方重慶,白楊與金山、張瑞芳聯袂主演話劇《屈原》,場場爆滿。作為演員,能夠出演郭老的話劇是一種難得的榮譽和享受。然而,郭沫若的回答卻讓白楊如墜五裡霧中:“如果到了不能不寫的時候,我一定要寫!”什麼情況下才算是到了不能不寫的時候?他已經15年沒有推出一部新戲了。

  郭沫若和蔡文姬的經歷有多少相似?

  1959年1月25日,郭沫若突然在《光明日報》發表《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盡管這篇純系考証之作,在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但人們並沒有更多聯想。誰知郭沫若拋出此文不僅是為蔡文姬和《胡笳十八拍》正名,更是為即將誕生的歷史劇《蔡文姬》造勢。2月,郭沫若借白天陪同外賓參觀訪問的時機,僅用了7個晚上《蔡文姬》就大功告成。1959年5月21日,《蔡文姬》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立即成為轟動性事件。

  郭沫若寫歷史劇從來都是把歷史事件,放在當下的政治框架內加以審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30多年前,在他的構想中蔡文姬是一名叛逆女性。之所以執意回歸漢朝,是因為在匈奴之邦受到感情和人格上的嚴重傷害,她的回歸是一次人格尊嚴的自我救贖。30年后郭沫若筆下的蔡文姬變成了深明大義,在曹操的感召下,不惜別夫拋子,毅然回國繼承父業,撰寫《續漢書》。了卻心結的郭沫若極為興奮,僅在當年就發表了近十篇有關蔡文姬和曹操的文章,傾訴劇中未盡之言。

  1959年5月16日,郭沫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中開宗明義地聲明道:“蔡文姬就是我!——是照我寫的。”他繼續解釋說,“《蔡文姬》中有不少關於我的感情的東西,也有不少關於我的生活的東西。”他在不同場合又多次表達上述意思,生怕別人看不出來。戲劇家曹禺回憶說,劇本在人藝上演時,他看到郭沫若“一邊看一邊流淚,他對我說:‘蔡文姬是我用心血寫出來的,蔡文姬就是我。’”

  郭沫若為什麼會對一千八多年前的蔡文姬一往情深呢?其實這個答案並不難找到。1927年,身為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有著中將軍銜的郭沫若,因撰寫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遭到國民黨南京政府懸賞三萬元的通緝追殺,他不得不亡命日本。他和日本妻子安娜共養育了5個孩子,過著極為困頓的生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決心別妻拋雛回國參加抗戰。安娜因嫁給中國人,在日本受到歧視,特別是因掩護郭沫若回國而獲罪。此后安娜靠租地種菜,獨自擔起養育子女的重任。郭沫若這段經歷與蔡文姬何其相似!

  《蔡文姬》為什麼

  長演不衰但爭議不斷?

  從《蔡文姬》面世起,就不斷聽到許多詰問。郭沫若把劇名定為《蔡文姬》,而且劇情始終圍繞蔡文姬展開。顯然蔡文姬的塑造決定著該劇的指向。為此有人認為,弘揚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操是劇作的不二主題。可是郭沫若在大呼“蔡文姬就是我”的同時,特別強調這出戲“就是要為曹操翻案”,難道《蔡文姬》是個復線結構、雙主題?

  有人認為主題應該是歌頌曹操的宏才大略和廣納賢才,蔡文姬能夠如願歸漢,也是在曹操的光照下才得以實現。還有人認為這出戲是歌頌民族和睦、漢蒙親如一家。另一些學者則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們指出,郭沫若有著十分復雜的內心世界,他對政治和現實的思考遠非常人那麼簡單。當時正值“反右”斗爭剛剛結束,此戲是呼吁更寬鬆的文化環境……還有人把目光落在了劇中人周近身上。這是個善於逢迎拍馬、挑撥離間、陷害他人的奸臣。由於這個反派人物的戲份不亞於曹操,於是有人斷言《蔡文姬》就是要揭露鞭笞時下的一種小人。

  《蔡文姬》還引發了一場關於歷史劇理論的曠日持久的爭論。郭沫若認為“歷史研究是‘實事求是’,歷史劇創作是‘失事求似’。”“史劇家在創造劇本,並沒有創造‘歷史’,誰要你把它當成歷史呢?”歷史學家吳?則認為:“歷史劇必須有歷史根據,人物、事實都要有根據……人物事實都是虛構的,絕對不能算歷史劇……比如《楊門女將》、《秦香蓮》,都不算是歷史劇而是故事劇。”38年前駕鶴西去的郭沫若,給后人留下的是一部不朽的《蔡文姬》,還有一堆理還亂的歷史劇與歷史、與政治、與文學、與現實的諸多謎團。

(責編:歐興榮、陳苑)

推薦閱讀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