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李零新書《我們的中國》:認識中國要行路

2016年06月23日08:14  來源:新聞晨報
 
原標題:北大教授李零帶來新書《我們的中國》 你不行走怎麼知道什麼叫中國

“認識中國,不僅要讀書,也要行路。”北京大學李零教授,多年來實地考察中國大地上重要的城址、戰場、祭祀和思想史遺跡,在旅行日記和考察記的基礎上,完成了 《我們的中國》。日前,李零攜該書亮相上海書城全國新書發布廳,在首發演講上,他對“什麼是中國”做了一次宏觀、深入的梳理。

廓清與中國有關的三個概念

今年4月20日剛剛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李零,涉獵的學術領域極為廣泛,其重心主要在“三古”,即考古、古文字、古文獻。李零的學術視野十分龐雜,他自己也說,自己的專業有點亂,“說亂也不亂,我這一輩子,從二十來歲到現在,竭四十年之力,全是為了研究中國。”

在首發演講上,李零順著新書四冊《茫茫禹跡》、《周行天下》、《大地文章》、《思想地圖》次序,從中國大一統國家形成的歷史進程講到尋訪孔子、秦皇漢武的足跡,又從山川形勝、家鄉考古講到地理中的思想史。

李零首先希望廓清與中國有關的三個概念。第一個是“陰陽割昏曉”,即中國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和中國內部地域的構成﹔第二,中國是一個歷史的過程,而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李零提醒,談論最早的“中國”,應該注意兩個基本的前提:“國”的形成和“中”的形成。如果國家都沒有形成,也就無所謂“中國”的概念﹔第三點,中國是一個文明漩渦。中國是相對四裔而言,古人所謂華夏和蠻夷戎狄。周邊文化進入了核心地區,與中國融為一體,形成大一統。

沿著先賢旅行家的足跡旅行

在行萬裡路了解中國之前,李零認為,需要一些必要的知識儲備。中國的地理學文獻中最重要的是《禹貢》,它是借著大禹治水、巡行天下的足跡來介紹中國地理。

這些年,李零跟隨中國歷史上三位重要的旅行家的足跡到處旅行。“第一位是孔子,第二是秦始皇,第三是漢武帝。”在李零看來,孔子是士人宦游的代表,他的“周公之夢”是最早的“中國夢”。孔子的“周公之夢”是恢復西周大一統。這個夢由秦皇漢武實現。他們巡狩封禪,圍繞名山大川、各種祠畤和邊防要塞轉大圈,目的是控制這個初建的中國。

李零不僅把孔子走過的地方都走了一遍,秦漢時期作為地標的祠廟中的最重要的一些也盡量走了一遍。李零說,“現在很多人旅游都是找漂亮的地方,不去這些破破爛爛的地方。但我指導的學生他們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今后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領域。”

十分有意思的是,老家山西的李零,把自己的家鄉也走了個遍,“很多人要想了解中國可以從家鄉做起,把家鄉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很多有趣的問題。現代人的家鄉觀念都很淡泊了。但我在老家住過五年,對老家的感情還是很深的。我對家鄉做過一番考察,我把它叫做‘家鄉考古學’。”正是在這個考察中,他知道了自己是地震災民的后代。

互聯網時代還是要行走

在互聯網技術普及的今天,讀書、看圖、方興未艾的虛擬現實技術……似乎有多種知識獲取途徑取代腳踏實地的行走。為什麼還要行走?

早年李零曾在《我的中國觀和美國觀》裡寫道:“研究中國,腳踏實地,有地理感,非常重要。中國的千山萬水,我跑不過來,重點放在北方五省: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跑遺址,跑博物館,跑考古工地,看出土文物。比如,中國的名山大川,有五岳、五鎮、四海、四瀆,我幾乎跑遍,剩下個北岳(大茂山)。太行八陘,它的出入孔道,我曾穿梭往來。中國古代最能跑路的兩個皇帝,秦始皇和漢武帝,他們的祭祀遺址,除密布於八百裡秦川,還有山東的八主祠,我也跑過。2007年,我還沿著孔子走過的路走過一遍。不跑路,你怎麼知道,什麼叫中國。”

剛剛度過68歲生日的李零感嘆:“讀書需要眼睛,走路需要腿,可是我現在眼睛不大好了,腿也不大好了。還有很多遺憾,比如黃河的渡口我都還沒一一走完,真希望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李零“說書”

■何謂“天下”

中國是個歷史過程,前有源,后有流,什麼是“最早的中國”?討論這個問題,有兩個前提不容忽視,一是“國”的出現,二是“中”的形成。國家形成前,無所謂“中國”,國家形成后,如果沒有一個文明中心,對周邊形成強大吸引力,吸引周邊加入其中,構成后世中國的核心地區(大體相當《禹貢》九州的范圍),也無所謂“中國”。“中國”是個聚少成多,由小變大,日趨世界化的大國概念,古人叫“天下”。

■何謂“中國”

中國是個文明漩渦,既有輻輳,也有輻射。有些國族被吸進來,有些國族被甩出去。

中國(華夏)是對四裔(蠻夷戎狄)而言。一是中國對四裔的吸引,二是四裔對中國的征服,三是四裔加入中國,與中國融為一體,雪球越滾越大,造成“大一統”。而文明是由中心和周邊共同構成的概念,種地的在內,騎馬的在外,航海的更外,多種生態環境相互依存,多種生存方式相互補充,彼此傍著發展……

(徐穎)

(責編:湯詩瑤(實習生)、陳苑)

推薦閱讀

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父親節,聽男神致父愛 今年父親節,人民網文化頻道力邀多位文藝“男神”傾情獻“聲”,送上一聲聲祝福,帶來一首首詩篇。在平平仄仄的歲月裡,找尋峰回路轉的光陰故事。 【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

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中國演出市場重回春天?"擠泡沫"任重道遠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日前發布的《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46.59億元,同比上升2.83%。相較前兩年總體遇冷的“陣痛期”,我國的演出市場呈現出回暖趨勢。【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