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啟哲
久未露面的張楚日前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辦了他的個人演唱會。時隔20年,他帶著新歌在全國14個城市巡演。對於資深樂迷,昔日的“魔岩三杰”之一張楚“重出江湖”是件值得高興的事,而對於從未進入音樂廳演出的張楚,全新的體驗也讓他在現場表現得十分興奮。
促成這次演唱會的不是傳統的演出公司或音樂人自己,而是一家新興的互聯網演出經紀公司。與傳統演出公司不同的是,該互聯網演出經紀公司的網站平台還集納票務銷售、演出制作、劇場運營等產業的各個環節。在音樂演出選擇上,該互聯網演出經紀公司不僅瞄准了海外知名流行團體如后街男孩、神話這樣的“票房靈藥”,也關注到金玟岐、麥斯米蘭等相對小眾的原創音樂人。通過連鎖經營的巡演模式,該公司已累計主辦演出4000余場。在運作思路上也有不少創新,比如為音樂人提供“跨界”的場地,不僅張楚這樣的搖滾音樂人進入劇場演出,美國民謠樂隊小羊排也在古典音樂演奏廳亮相。經營范圍、經營手段大大超過傳統的演出公司。
是什麼支撐其在演出市場快速增長的勢頭? 答案是資本。近日,這家公司宣布完成高達數億元的新一輪融資。在直播、影視等領域資本風起雲涌的同時,一向被視為投資價值窪地的音樂產業卻在近兩年得到資本青睞,並延伸至演出、音樂教育的多個領域。有人因此預言,資本微風剛起,音樂產業正助跑起飛。
投資音樂的,有互聯網大佬,也有汪峰和黃曉明轟轟烈烈的版權戰成為2015年音樂產業的注腳,看似優秀的華語作品寥寥無幾,但阿裡音樂首席執行官宋柯認為,從資本的角度看這一年實則暗流涌動。在他看來,音樂產業如今所處的正是幾年前影視行業起飛時的階段。“音樂行業是為數不多還沒有被互聯網‘陽光普照’到的行業。但到2015年,你就會發現它已開始膨脹,証明這個行業進入了起飛階段。”
道略音樂產業研究中心的一組數據印証了這一說法。據不完全統計,去年過千萬級的音樂公司融資案例超過16個。這些公司觸角伸向手機K歌、眾籌、藝人養成、音樂教育等各個領域,而從音樂類型上來看,古典音樂、民謠音樂、流行音樂都囊括其中。融資金額方面,唱吧以8.74億元高居榜首,過億元的公司不在少數。
這股“資本熱”蔓延到了今年。近日,美國 《華爾街日報》 發布消息,中國的互聯網音樂公司海洋音樂集團計劃今年在美國上市,有望成為繼美國的互聯網音樂公司潘多拉之后,全球第二家上市的互聯網音樂公司。有業內人士指出,早在2014年海洋音樂集團成立之初,就意在赴美上市。
與此同時,各類互聯網音樂公司正陸續完成融資。近兩年快速擴張,把音樂節開至全國各地的摩登天空就在去年年底完成B輪融資,拿到1.3億元現金,並發布未來30億元投資計劃。野馬現場也已完成A輪融資,其股東就包括音樂人汪峰和演員黃曉明。至此,音樂產業不再只是幾家互聯網大佬間的游戲,越來越多的資本方介入其中。
5年時間,不被看好的小眾音樂節營收2000萬元
一系列資本的進入,縮短了音樂產業擴張的時間,在這之后,如何與音樂深度融合成為新的課題。合一資本創始合伙人許亮表示,盡管音樂產業的用戶規模是電影產業的十倍,支付意願與電影產業一樣高,然而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音樂跟資本的攜手沒有出現成功的案例,都是打著音樂旗號的擦邊球。他認為,從業者不僅要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特質,同時還要用投資人的眼光,把時間價值考慮進去,而不要一味隻賺“快錢”。
“投資看人還是第一位的。我們投資不是因為他賺多少錢,我們投的很多項目看中的是長期的價值。”摩登天空CEO沈黎暉在“影響城市之聲”的論壇上表示,他的資本邏輯更看重的是音樂產業的長期發展。如今的摩登天空與早期發展獨立音樂唱片不同,近兩年把重心放在音樂演出市場,不僅在全國各大城市舉辦草莓音樂節、摩登天空音樂節,也投資其他小型音樂節。
沈黎暉以投資昆明的500裡城市音樂節為例,從起步時的微利變為如今有2000萬元營收的音樂節,花了5年時間。沈黎暉說,早期介入這一項目,很多人並不看好,但在他看來,通過這個項目與摩登現有資源的嫁接,其價值超過項目盈利本身。今年,摩登天空又成為海外音樂節的股東,投資英國利物浦城市之聲音樂節。是否能賺到錢是其次,沈黎暉希望借此作為平台,更好地輸出中國藝人和引進海外藝人。
張楚在 《光明大道》 中這樣唱道:“沒人知道我們去哪兒,你要寂寞就來參加。”資本的涌入,刺激了音樂產業發展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力。在互聯網時代,音樂產業將去向何方或許還未可知,不過山雨欲來之時,資本方的共識是———隻有盡早加入其中,才有可能在產業制高點的搶佔中獲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