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百余份珍貴歷史檔案首呈現

2016年10月17日07:05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百余份珍貴歷史檔案首呈現

  對過去最直接的認知方法是回到歷史,對歷史最好的了解方式莫過於回到現場。由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電視台、北京衛視《檔案》欄目攝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實地探訪長征途經地,以實景還原歷史,用影像告慰英魂。

  該片拍攝歷時一年,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導演組從江西出發,橫跨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甘肅、寧夏、陝西等14個省市自治區,穿越鬆潘大草地等大量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革命意義的長征地標,祭掃了100多處紅軍烈士紀念碑和無名烈士墓,採訪了200多位長征歷史親歷者、見証人和紅軍后代,發掘了100多份從未被發現或較少被關注到的歷史檔案,共拍攝素材超過1500個小時。

  這些史料檔案中,有些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文獻,如1934年9月長征前夕出版的《紅色中華》雜志,其中刊登的張聞天社論,從側面証明了長征不是一次倉促的軍事行動,而是經過策劃准備的戰略轉移﹔有些是轉折關頭的重要決策,如湘江之役前,紅五軍團團長董振堂和政委劉伯承手寫給紅34師的一份作戰命令,命令他們要作為后衛力量掩護全軍過江﹔另一些檔案則是飽含情感的歷史見証,如19歲的紅軍戰士石長階在長征前夕寫給父母卻沒有寄出的四封家書,以及紅軍戰士為了向一戶藏民家庭購買青稞充飢,插在田地裡的一塊刻著借據的木牌。

  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在這次紀錄片中被重點揭示。在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的86000多人中,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到25歲,戰斗員的平均年齡不到20歲,14歲至18歲的戰士佔到了隊伍的四成。年輕的導演組以此為核心,在片中重塑了80年前這群同齡人的故事,10歲的劉福昌、17歲的鄭金煜、19歲的石長階、22歲的鄧詩方,這些年輕的紅軍成為全片的絕對主人公,“青春”成了長征人的時代新注腳。

  長征的歷史幾乎沒有留下真實的影像記錄,而以往關於長征的影視作品也不能滿足紀錄片以真實准確為標准的影像呈現。為此,攝制組大量採用三維地圖、實地講述、角色扮演和實景演繹相結合的方式,用鏡頭對話歷史,用電影化手法再現長征場景。片中還打破《檔案》的表現方式,首次採用雙講述人的設置,主持人石涼在片中化身長征途中的多個歷史角色,如通訊員、炊事員、紅軍連長、普通百姓,帶來真實的長征體驗﹔講述人譚江海則以全知敘述者的身份梳理和總結這段歷史,推進故事的講述。該片將於今日起,每天19時30分在北京衛視首播。(記者 李夏至)

(責編:陳燦、陳苑)

推薦閱讀

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志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征集工作邁出了扎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國家南海博物館首批文物捐贈入藏儀式 首批捐贈文物入藏,標志著國家南海博物館藏品征集工作邁出了扎實有效的一步。截至目前,已有多位個人收藏者捐贈了70000多件藏品,有5家機構捐贈或意向捐贈1000多件藏品”【詳細】

名家詩會|文化名人|男神致敬父親節|世界遺產大會

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

“‘中國故事’隻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政協委員熱議文藝繁榮 “‘中國故事’隻有用‘南腔北調’才能講得妙趣橫生。”“設網絡文學獎並不需要‘洪荒之力 ’。”“改變文藝創作浮躁現象,唯一辦法就是改革創新體制,文藝界也要供給側改革。” 【詳細】

影視|演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