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
開心麻花出品的第二部電影《驢得水》,無疑是近期話題作品。普通觀眾沖著“夏洛”團隊再出品的名聲買票進場,等著爆笑一場的人們,最后眼濕濕走出了戲院。
“好好一部話劇,留在舞台上不是比拍成電影強?”隨著《驢得水》口碑走強,有人提出反對意見,理由是影片處處可見的話劇痕跡,和薄弱的電影感。不僅讓人聯想到,兩年多來好幾部知名話劇改編成電影,以《夏洛特煩惱》為代表的爆笑喜劇賺得盆滿缽滿,也有《戀愛排班表》這樣在口碑和票房都激不起一點“水花”的作品。
針對這股話劇IP改編熱潮,開心麻花CEO劉洪濤、《夏洛特煩惱》主演沈騰,還有即將推出新作《你好,瘋子》的導演饒曉志,接受《信息時報》記者採訪時談起了各自的看法。
市場動態:話劇IP成資本新寵兒
說起來,《驢得水》這部話劇改編電影,並不是開心麻花的“親生兒”,話劇原版東家是至樂匯,近年崛起的又一民營戲劇制作機構。2012年該公司推出的話劇版《驢得水》大受好評,國內巡演爆滿、國外上過百老匯的舞台,是話劇迷口中的“口碑神劇”,人們熱烈討論故事呈現的荒誕幽默和對人性的剖析。如此強烈的黑色幽默屬性,與“麻花”最有群眾基礎的爆笑喜劇作品,區別明顯。
奈何《夏洛特煩惱》票房標杆擺在那:上映5天票房破2億元,上映15天票房達10億元,總票房14.4億元。而《驢得水》上映一周才沖破億元大關,眼看著《奇異博士》、《比利·懷恩的中場戰事》、《我不是潘金蓮》的票房大戰要爆發,《驢得水》成為開心麻花第二個“爆款”電影,已經不可能。
粗略統計,兩年多來有9部知名話劇被搬上大銀幕,如果以票房論英雄的話,市場更為追捧爆笑喜劇。《夏洛特煩惱》自不必說,鄧超與俞白眉打造的《分手大師》、《惡棍天使》笑著鬧著分別掙走6億元票房。相較之下,同樣是話劇舞台上的佼佼者,杜琪峰集結周潤發、張艾嘉等大牌明星出演的電影版《華麗上班族》,花了4000萬元搭出舞台實景卻隻有4720萬元的票房回報。表演工作坊出品的話劇《他和她的兩個老婆》,去年被改編成《戀愛排班表》公映,主演的是憑借真人秀表現話題正火的許晴,奈何口碑和票房“雙失”,最后票房數字停留在83萬元。
宣傳期強調是“戲劇電影”的《十二公民》,也可以看作話劇IP,國內外都有過話劇版本,影片主演從呂冰到韓童生,都是來自北京人藝和國家話劇院的名角,導演徐昂更是憑借《喜劇的憂傷》確定了自己在話劇界的地位。同樣被看作去年最好的國產電影之一,《十二公民》票房慘淡,僅僅收獲1391萬元。
面對爆笑喜劇更好賣的說法,開心麻花CEO劉洪濤並不接受,他表示:“原創的電影拍出來也是有不同的市場反應,不能說話劇改編的電影,爆笑喜劇題材票房最好,不存在這種邏輯。可以說有的電影本身就是小眾,有的電影屬於大眾,這也要求創作者做作品時明確定位,‘到底是拍給誰看?’”
業界看法:參與者積極,旁觀者冷靜
這麼看來《驢得水》無法成為《夏洛特煩惱》之后第二個爆款作品,開心麻花也不失落?劉洪濤回應:“我們一直強調,(《驢得水》)過億就是勝利,團隊裡之前還有人覺得,能有幾千萬元票房就不錯了。”劉洪濤覺得,《驢得水》已經完成了團隊預設的目標,“當時想的就是引起關注、要口碑,觀眾認可這是一部優質的黑色幽默電影。最近幾年,像它這麼犀利、針砭時弊的喜劇電影,國內電影市場是沒有出現過的。”他舉例說,上一次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的黑色幽默喜劇,還是十年前的《瘋狂的石頭》,兩相對比,同樣是新導演處女作、無名氣演員主演的《驢得水》,破億之后還有上升空間的票房前景,怎麼能說是失敗呢?
影視圈的IP熱潮蔓延至話劇圈,最新例子是獲得過中國話劇金獅獎的導演饒曉志,他的電影處女作、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黑色幽默喜劇《你好,瘋子》,將於12月9日全國公映。說起這股話劇改編電影的小高潮,饒曉志接受《信息時報》記者專訪時表達了看法,“隻能說是順勢到了這個份上吧,像我們這波舞台劇導演,不論是年紀還是身邊可利用的資源,都趕上了。而且我十年前剛入(行)時就想拍電影,沒做成而已。如今這個趨勢或多或少幫助了我實現心願,我並不排斥”。
劉洪濤覺得好的話劇IP受追捧是必然的,“這兩年文化產業熱了起來,大家都在找合適項目,忽然發現話劇改編成影視作品是很好的機會,資本逐利很正常。”11月2日,沈騰、馬麗重回舞台的《烏龍山伯爵》在北京舉行終演,特地到場的開心麻花創始人張晨借勢公布了大電影計劃啟動的消息。想繼續出演電影版的沈騰,對話劇改編電影的熱潮持樂觀態度,“就像當年有其他的話劇團體沖出來,有人擔心‘會不會影響開心麻花話劇的票房’,我那時就說了‘一定不會’。因為隻有整個行業好了,這個(話劇)才能繁榮。就像我去你家看戲去了,我覺得特別好,我才有心情去其他家看戲。如果在你家看完了,我失望了,我也不會再走進電影院去看另一家的戲。電影和話劇也一樣。話劇好,你拍成電影了我會去看。那看完電影我覺得好了,回頭還想看看你的話劇,其實這誰也沒耽誤誰”。
也有業內人士建議話劇界冷靜,不能被資本帶跑。上個月烏鎮戲劇節舉辦期間,編劇史航對這股熱潮發表了看法,“電影生怕觀眾看不懂,戲劇是有門檻的。咱們先不急於把它變成蛋糕,那可是底下有火在燒的蛋糕,我們現在做一些小點心,也挺好的。”他以中戲好友、著名話劇導演孟京輝早年拍電影的經歷為例,認為戲劇導演還是得專注在“主戰場”上。
主要負責開心麻花電影事業的劉洪濤說,旗下的話劇作品“孵化”成電影項目勢在必行,但不會趕著熱潮先拍了再說,“麻花有兩塊業務:話劇和電影。一開始說過做成雙引擎,其實不可能,舞台劇還是根。(拍電影更掙錢吧?)沒錯,但我們覺得品質最重要,而且這兩塊業務其實是良性關系。舞台劇業務有三大功能:孵化項目、培養人才、穩定的現金流,即便一年我們一個電影都不做,也不會說‘吃什麼?’因為舞台劇有收入,我們的心態很從容,憋著去做好作品。而電影對品牌的影響是巨大的,去年《夏洛特煩惱》最火的時候,話劇場基本是一票難求。所以麻花的電影項目,沒有必須一年一部的時間表,隻會設定劇本成熟了啟動項目,如果不成熟就繼續磨。”
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你好,瘋子》並沒有啟用話劇原班人馬主演,萬茜在劇中飾演神秘角色。
電影感不強
從《夏洛特煩惱》到《驢得水》都被挑剔過
《驢得水》豆瓣評分8.4,截止發稿時有25000多條的短評,頗具影響力的公眾號“虹膜”從它上映至今,用四篇文章表達看法。觀點碰撞的熱烈勁頭,為半年來難得一見的場面。這期間,喜歡的人大談影片立意高深,為普通國產片所不及,不喜歡的人強烈抨擊片中強烈的舞台痕跡,削弱了電影感。
對於外界糾結的《驢得水》電影感不強,開心麻花CEO劉洪濤明言:“這是個偽問題!”他說電影上映之后,一直關注觀眾的評論,“電影誕生這一百多年來,因為有創新風格而保持活力,我們這個(指《驢得水》)就是戲劇性強的電影,不能因為改編自話劇,就說它缺乏電影感。”
在劉洪濤看來,強調《驢得水》舞台感強的看法站不住腳,“主創裡面,包括任素汐在內才三個人演過話劇版,其他演員都是影視演員,憑什麼說他們是話劇腔呢?像生活中媳婦遇上小三,能不激動?我們電影這麼演,就被說是話劇腔。”他提到今年好評度很高的意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這部電影比起《驢得水》,場景更單一、台詞更密集、同樣的矛盾沖突集中,為什麼沒人說它舞台感強呢?何況它連舞台劇都沒有”。
有關鏡頭語言的質疑,劉洪濤透露和影片攝影師林良忠有過交流,這位曾拍攝過李安“父親三部曲”的攝影師認為,舞台感的鏡頭運用才是電影的特色,“林良忠老師說過,現在好像大家都拘泥在舞台感還是電影感上,其實拍電影不管怎麼樣,還是人的故事。像是在狹小的窯洞裡有大量的場面調度要做,經常一個鏡頭晃一下,就會有好幾個角色在鏡頭裡頭發生故事,除了讓喜劇的環節透過長鏡頭,讓觀眾覺得角色們忙亂可笑,又得讓主要演員有足夠的表現與特寫,堆疊過程很不容易把握”。
好故事先行,不用管是話劇還是電影?
沈騰去年演《夏洛特煩惱》時,也被說過電影版舞台感強,這次《驢得水》有類似評價,他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家是知道了它有過話劇版,在這樣一個規定情境下,認為電影就是個話劇。我覺得它就是拿鏡頭來記錄一個好故事,一部好電影的最大前提就是有好故事”。
這種情況,並不只是發生在開心麻花的電影作品上。豆瓣評分8.2的《十二公民》上映時,收獲最多的評價與《驢得水》類似,“話劇腔調重”、“當話劇看不錯”。男主角、人藝資深演員何冰去年接受《信息時報》記者採訪時,直言電影主創從來沒有回避過這個問題,“這是個群戲,我們都習慣了這種表演方式,就這麼來唄,絕對不是在炫耀演技。台詞的口語化讓表演更自然,也算是一種誠心吧。如果最后觀眾看爽了,還談論起這種表演,這種誠心也算是得逞了,起碼受到重視。”何冰覺得,隻要觀眾看爽了,“你管他是話劇還是電影呢?”
《你好,瘋子》的導演饒曉志(中)。
▲《驢得水》的導演周申與劉露。
《夏洛特煩惱》的導演閆飛和彭大魔。
任素汐演了5年的話劇版《驢得水》,這次憑借電影版名氣大漲。
戲劇味難脫
戲劇導演和演員在電影版都是怎麼的存在?
話劇電影化后,為何總是陷入“感覺”的討論?或許和這些作品啟用原班創作人員有關系。像《夏洛特煩惱》的閆飛、彭大魔,《驢得水》的周申與劉露,還有《你好,瘋子》的饒曉志,以及《惡棍天使》的俞白眉,無一不是同名話劇的導演或編劇。
有人質疑他們不是科班出身,導得了話劇未必拍得好電影。劉洪濤不這麼看,“開心麻花雖然做的是話劇,團隊這麼多年其實都是在研究美國的喜劇電影。而大魔本身就是電影學院畢業的,閆飛為了拍電影,也去電影學院學了一年電影,所以他們第一部電影那麼成功。也不能先入為主說話劇導演做不好電影導演。昆汀原來還是錄像帶店員呢,不影響他成為偉大導演。”他覺得話劇導演來做電影,“對戲劇沖突的把握,還有一部戲如何吸引人,他們比一般導演還要在意”。
饒曉志的《你好,瘋子》前段時間在北京大學試映,現場反應熱烈,多年“病友”李亞鵬感嘆這不像一部處女作,理由是“它有著精彩的劇本和天馬行空的電影語言”。雖然早有做電影的夢想,過去幾年,饒曉志最大成就還是在舞台上。提到話劇搬上大銀幕后難脫舞台味,他的看法是“外界肯定會有先入為主的看法,這不重要。我要做的是嚴格按照電影工業標准來要求我的電影”。
他也承認,話劇圈的人來拍電影,“拋開話劇味是有難度的,畢竟有慣性思維。還是要記得不能照搬話劇,要以電影方式來呈現故事。”饒曉志說,《你好,瘋子》12月上映后,如果依舊被說有話劇味,“那一定是我留下來的,有一些表達是屬於饒曉志的方式,以后我在做其他的電影說不定還是如此。”他提到自己在做話劇時曾被觀眾說過作品有電影氣質,“這就是對你風格的一種定義,電影有戲劇成分、戲劇有電影成分,然而都是我的成分”。
帶著話劇排練習慣來拍電影
說道第一次拍電影的經驗,明明做過上千場次舞台巡演的導演們,異口同聲說拍電影比排話劇更不容易。饒曉志直說很難,“戲劇很多詠嘆,還有跟觀眾直面交流的氣場,在電影院是無法模擬。如果照搬戲劇表現形式,到大銀幕會導致尷尬的觀影感受。舞台有舞台規矩,鏡頭有鏡頭方式,逾越了是很可怕的,這些導演都要考慮周全。”
這一點,《驢得水》因應媒介的變化,在電影版情節上做了必要的微調。周申透露最早的話劇版本裡,張一曼其實和其他人一樣屈服於特派員了,“當時演出之后,從觀眾到演員本人,都覺得結局不可信。他們都覺得,其他人屈服是可信的,但是一曼這個人物是絕不會屈服的。所以才有了現在的話劇結局:一曼在被扇了一巴掌之后瘋掉了。但是話劇是假定性非常強的,但電影是非常寫實的藝術。我們在電影創作中發現,如果按照話劇版本仍然是扇一巴掌就瘋了,這個情節是不可信的。所以我們為這個角色尋找了一個更強烈的刺激源,就是剪頭發。而剛好這個情節和她之前送銅匠頭發也是相呼應的。”
饒曉志則透露,電影版《你好,瘋子》故事核心、結構都是戲劇版留下的,但是改編力度已經不能用“微調”來形容,“戲劇裡會有宗教的成分,用宗教的解題,在電影裡沒有這樣的呈現,故事性也做了調整,基於不想觀眾產生觀感疲憊,電影劃分出很多空間,所以某種程度來說,電影是重新創作。”
多年排練場上的習慣也被他們帶到片場,何冰就說過《十二公民》是他拍攝過的最高興最舒服的電影,原因是同為話劇導演的徐昂安排演員像排練話劇一樣,花了16天來彩排。《驢得水》另一位導演劉露,也說她和周申跟一般電影導演不一樣,“結合了我們話劇的一些導演方式進行,像是提前一個多月做類似於話劇的排練,根據演員表現改詞改劇本,又到現場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走調度和試拍,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做話劇的排練過程,也可以說是過渡到電影的一種方法銜接吧。最后才是和大家一樣的實拍階段”。
啟用話劇演員隻因適合
除了話劇版導演來拍大電影,話劇版演員也借勢登上了大銀幕,《夏洛特煩惱》裡的馬麗,《驢得水》的任素汐,都是典型例子。有實力如《華麗上班族》,可以組建超豪華的演員陣容,而走小成本路線的這兩部電影,堅信適合比名氣更重要。劉洪濤說麻花出品的這兩部電影,以話劇版演員做主演,是因為“每個項目都要找到最合適的人選。是他們在話劇版裡創作出這個人物,他們對人物的理解最准確。加上那麼多場演出,他們早就試驗了各式各樣的演法,再用電影手段來激發他們的創作激情,是相對容易的。”
已經有“馬麗第二”、新一代“麻花女神”稱號的任素汐,出道十年才拍了第一部電影,她坦誠需要增強鏡頭感,“這次拍攝有一場戲很難忘。就是特派員不懂英語,導演要我給一個反應就是‘啊?’這場戲我印象太深了,我拍了至少有二十條。我一下就蒙圈了。當時覺得拍電影真難。后來是跟同事溝通,可能還是跟鏡頭不太熟悉有關,以后‘熟’了就好了。”
饒曉志的《你好,瘋子》,主演陣容都是明星臉,他和其他人一樣,堅持“合適最好”的原則,而沒有啟用話劇版演員的理由還包括“我希望用電影演員。這並不是說我排斥用之前的演員,畢竟換了一個媒介,有些角色從年齡上考慮(原版演員)不合適。另外電影是更大資本運作的事情,用明星來‘吆喝’也是一種意願。”(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