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大畏
竹兰清可坐 山水极其游
听闻施大畏正在北京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夜风凛冽中我们迫不及待地赶往北京会议中心,拜访这位慕名已久的艺术家。
几声铃响后,施先生便笑着迎了上来,握手让座、烧水沏茶、嘘寒问暖……一通张罗后,他才慢慢坐了下来,我们身上的寒意也随即散去。
张眼望去,素白空敞的房间中,身材高大有着儒雅亲切气质的施大畏有如一尊引人注目的雕塑。当我拿起桌上散落的会议稿件,读着圈点处他写下的艺术观点时,他仿佛被触动,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从本次“美代会”的精神引开,谈起他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以及理论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及他如何从表现长征故事转向表现神话故事背后的人性、生命……不经意处尽显睿智和通融。
问及艺术理想,他突然直起了腰,由侧坐变为正襟危坐,兴奋地说道:“你们不知道,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艺术欣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于是,他虽已年入花甲,却激情依旧,奔波和创作是他不变的要务:去年他忙着为大众搭建欣赏艺术的平台——领衔改建中华艺术宫,今年他忙着提升海派美术在全国的影响力——参加上海美术集体进京展,明年他又要忙着推动中西艺术的对话——策划德国表现主义中国展。
好不容易闲下时,他又一头扎进自己的画室开始创作……谈话中,他举手投足间的坚毅未改,音起音落下的自信不变,也许,他正是从这无尽的繁忙中实现着英雄主义的情怀。
培养年轻人也是施大畏当下关注的焦点,虽然他一直在为年轻艺术家的未来发展不遗余力地努力着:筹资、提供平台、现身说法……但是话里话外却难掩他内心的焦虑:“面对出国、市场、当代艺术三重诱惑,年轻人还能承受多少?面对欲望的引诱、扩张,人的生命还能承重多少?”他脸上先前的喜悦已逝,忧思浮上,灯光氤氲下,岁月的痕迹渐渐清晰。
(吴艳丽)
人物速写:罗雪村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12日 24 版)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