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前不久公布消息,国内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腐蚀情况,其中受重度腐蚀的文物达到230万件。
在公众看来,文物被“馆藏”,还不安全吗?这个惊人的数字不禁让公众担心,我国放在博物馆的文物究竟是什么状态?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腐蚀?近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对此做了解答。
文物放进博物馆,是否等于放进了“保险箱”
单霁翔说,目前,不少博物馆文物库房面积偏少,保管设施简陋。不少博物馆展厅的条件不符合保护标准,无法控制文物存放所需的温湿度、光照、空气等环境因素及提供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具备应有的文物藏品保护环境。除一些大型博物馆设有文物保护实验室、文物修复室等文物保护内设机构外,大部分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实验室、文物修复室等保护设施和专门部室,无法达到文物修复的基本条件。
解救腐蚀的文物,难点在哪
“解救馆藏文物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为突出的瓶颈是在人力不足。”单霁翔表示,对于各类器物的修复,主要凭借修复人员的个人经验把握,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处理效果的科学评价缺乏成熟标准。古代文物藏品保护科研和修复人员严重不足,缺乏成熟的专业技术培训和长时间实践积累,因此高水平的专业人员还将长期匮乏。
此外,文物藏品保护是一门科学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问,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利用显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