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西哈努克亲王在陈毅(右一)陪同下参观武汉长江大桥
位于武昌区解放路259号武昌实验小学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被称为“第二黄埔”。
记者日前来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旧址,在现场看到,5栋白墙红柱坡顶大平房保存完好,均在使用,两栋为图书馆,其余3栋分别为历史陈列馆、校史馆、阶梯教室。
87年前,陈毅从四川来到武汉,进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党委书记,在这里生活、战斗。
在武汉秘密发展党员
1927年5月初,26岁的陈毅来到武汉,暂住武昌蛇山脚下的小旅馆里。前一年8月,他奉命到四川军阀杨森部队做响应北伐的兵运工作,后因杨森公开反共,不得不离渝顺江到汉。
到汉后,陈毅急于找党,急于投入斗争。他找到中共湖北省委机关转接组织关系,请求安排工作。当时,留守武汉的北伐军叶挺部正在补充兵源,陈毅被分配到叶挺的24师工作。
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留法勤工俭学的同学颜昌颐。听说眼前这位留法学生被派去当兵,颜昌颐不禁笑了,他要陈毅先不急着去报到,听候中央军委通知。不久,中央军委改派陈毅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职。
据聂荣臻1980年9月说:在共产党内,陈毅到任后,由恽代英、施存统、陈毅组成校党委,陈毅任书记,公开职务是校政治部的准尉文书。
报到时谈话,本是让陈毅当政治部秘书,但政治部讨论没通过。陈毅深知秘书与文书差别很大,但他毫不计较个人得失,说:“只要能革命,当文书也行。”
“听说军校3700名学员中有700多党员,陈毅很是高兴。”武汉党史研究室老专家莫元钦对记者说。
陈毅到任后,即到各大队各支部了解情况,秘密开展工作。当时政局动荡,湖南发生了“马日事变”,不久夏斗寅叛乱,武汉吃紧,军校奉命改编为独立师开赴前线,和叶挺部队一起平定叛乱。
在平叛作战时,陈毅在党内作了有力的动员,保障了部队的高昂士气;还布置了对一些考验合格的发展对象“火线入党”。当时在军校工作的徐向前等人都记得,陈毅“在党内工作很活跃”。
工作活跃,言行间不免会流露出不像个准尉文书之处。当时施存统的秘书,后来曾为蒋介石代笔写《中国之命运》的陶希圣,就对陈毅说过:“共产党真正的领导人是站在幕后的,我看你就是。”
谈起这段历史,莫元钦告诉记者,陈毅性格开朗,说话风趣,军校师生都很愿意同他交往。他很能做人的工作,本来政治部组织科长叶镛是国民党员,负责监视共产党人,却在革命低潮期被陈毅发展成了共产党员。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