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中法诺奖得主对话 莫言:饥饿是作家非常独特的资源

2014年12月16日11:29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中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对话:“文学与人生”

人民网北京12月16日电  (陈苑)“饥饿是小说家非常独特的资源。我经常到国外演讲,把‘饥饿’作为演讲的重要内容,后来才知道有类似的饥饿体验的不仅仅只有中国作家,还有外国作家。”今天上午9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与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两位大师在山东大学进行对话,畅谈“文学与人生”,在谈及“饥饿”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时,莫言感触颇深。

生于1940年的勒·克莱齐奥是在二战的炮火纷飞中长大的,他现场回忆起童年的“饥饿”经历时说,战争年代最缺乏的就是吃的,当年他曾经差点饿死,还得过很重的病,就是因为饿的缘故。而1955年出生的莫言也经历过贫苦的童年岁月,他曾说自己就是在饥饿、恐惧、孤独寂寞中悄悄长大的,“这样一种饥饿的童年,对作家后来的写作影响非常深远。起码我知道了农民的重要性,也让我知道在小说当中可以涉及很多关于吃的、食物的情节,甚至可以设计一种美食对人的考验。”莫言还举例谈到,“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一个人的遭遇》,就讲了苏联士兵在二战的时候到德国去,他没有房子住,要挨饿,还要挨打。后来德国军官让他出来,因为他会开车,就把他单独叫出来,给了他一块面包和黄油,这对一个饿得濒临死亡的战俘来说是极大的诱惑。这样的场景我们也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这个战俘也许会狼吞虎咽,吃下去立马噎得喘不上气来,或者表现出一种非常高的姿态,宁愿饿死也不吃敌人的面包。后来我觉得肖洛霍夫的伟大,就在于他对人的本性、对人这个主体有深刻地理解。因为他笔下的这个战俘没有立马吃,也没有强忍饥饿拒绝。他拿了很小的面包,轻轻抹上黄油,非常文雅。当然他的饥饿感一点都没有消失,因为这份面包而变得更加强烈,他恨不得一口把面包吃掉。我想这样一种描写真的太伟大了,把人的尊严和礼貌都表现出来了。”

精彩对话

中法诺奖得主对话 莫言:人生是文学最重要的元素

中法诺奖得主对话 克莱齐奥评莫言《红高粱》

中法诺奖得主对话 克莱齐奥对莫言笔下的女性有亲近感

中法诺奖得主对话 莫言:我们是喝着法国乳汁长大的

【人物名片】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颁奖词称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山东大学讲座教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勒·克莱齐奥(法语: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说,克莱齐奥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其作品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勒·克莱齐奥出生于1940年4月,法国著名文学家,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勒·克莱齐奥随着其第一篇小说《诉讼笔录》(1963年)的出版而一举成名,直到1970年前后,其作品仍带有“新小说”的痕迹,基本以探索人性疯狂为主题,之后,受其家族起源、自己游历及对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喜爱,作品开始以寓言、幻想为主题(《沙漠》《寻金者》),题材涉及儿时回忆、自传及家族历史等(《非洲人》)。近年来,他写作出版了四十多部著作,包括小说、随笔等。其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 

 

(责编:陈苑、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