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蔡元培:教育的本质在人格 否则就是堕落【2】

彭俐

2015年02月03日09:04    来源:北京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蔡元培:教育本质在人格

  “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

  ——许许多多的参观者都被这样两句话所震撼,并且被深深打动。人们在留言簿上说:“当代中国人应该深思,发扬蔡元培精神”;“如果中国人都像蔡先生一样就好了”;“蔡先生,您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们永远怀念您”;“感谢您为我们做的一切”……一位来自上海的参观者名叫杨华璞,写出了所有来访者的心声:“在二十四中读书时多次经过,未能入内,五十余年匆匆而过,今日得谒先生故居,幸也。中国教育不可或缺之人,中国文化独有一席之地。敬仰先生,精神永存。”另一位留言者名叫尹秀琴,她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当他远离这个时代(而)被这个时代所承认。”

  陈列室的墙壁上,悬挂不少上个世纪初叶蔡元培社会活动的黑白照片,其中三幅给我印象深刻。一幅照片的标题为《爱国女学首届开学典礼》,拍摄于1902年,人物形象因岁月久远而略显模糊,但是现场气氛将我们带回到晚清。画面的背景是蔡先生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另一幅照片的题材为《创办(北京)孔德女校》,时间是1915年,当时蔡元培的第二位夫人黄仲玉担任校长。又一幅照片记述了1917年9月蔡先生在北京留法俭学会开幕式上演讲的情景。记得前不久,巧遇一位自称中国女权历史研究者的女士(同胞)向两位欧洲人士介绍,说中国妇女可惨了,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才接受教育。想必她孤陋寡闻,不知蔡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在兴办女子学校了。

  不知为什么,100多年前的梁启超、孙中山、蔡元培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人格,强调人格,重视人格。梁启超于1903年著文《论中国国民之品格》;孙中山于1923年演讲《改良人格来救国》;蔡元培于1918年谈到教育时郑重提出《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学校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格教育,否则,就是教育的堕落,继之以人的堕落。“然则,进化史所以诏吾人者:人类之义务,为群伦不为小己,为将来不为现在,为精神之愉快而非为体魄之享受,固已彰明较著矣(《世界观与人生观》)。”

  蔡先生著有《中国伦理学史》一书,梳理自秦汉以来的伦理思想脉络,尤其关注人的道德存在。他曾亲撰《华工学校讲义》——德育三十篇,其中前两篇即《合群》与《舍己为群》。“积人而成群。群者,所以谋各人公共之利益也。然使群而危险,非群中之人,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以保群。而群将亡,则不得已而有舍己为群之义务焉。”另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尽力于公益》《责己重而责人轻》《爱护弱者》《爱物》《戒失信》《文明与奢侈》《热心与野心》等篇目。哲人远见,振聋发聩:“孟子有言:‘鸡鸣而起,孜孜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孜孜为利者,跖之徒也。而前者以义务为的,谓之‘热心’;后者以权利为的,谓之‘野心’。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此热心也。故禹平水土,稷教稼穑,有功于民。项羽观秦始皇帝曰:‘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观秦始皇帝曰:‘嗟夫!大丈夫当如是也。’此野心也。故暴秦既灭,刘、项争为天子,血战五年。羽尝曰:‘天下汹汹数岁者,徒为吾两人耳。’野心家之贻害于世,盖如此。”

  自从蔡元培倡导现代教育以来,100年过去了,但是他所提出的“五育并举”(《对于新教育之意见》)的主张却没有过时。他针对当时国难频仍、积弱多年的故国想到从教育后代做起,“五育”如是:一是军国民主义教育,二是实利主义(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博物学等)教育,三是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世界观教育,五是美感教育。与此同时,他还解释了“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的问题——首先要有“狮子样的体力”,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也要有“猴子样的敏捷”,西洋人可以一天做完的事,中国人非两天或三天不能做完;还要有“骆驼样的精神”,昔范仲淹为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果然有志竟成,现在的学生们,又安可不以国家为己任咧!

  说到近现代中国教育,我们称蔡元培先生为伟大的教育家一点儿不为过。但我们并没有将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继承下来,并付诸实施。看看近邻日本,他们将其“最伟大的教育家”福泽谕吉当做圣人来供奉,不惜将他的头像印制在钞票上,且是一万日元的大钞票。日本人称,福泽谕吉的思想有效推动了日本教育的改革,使国民意识到要变强大就必须彻头彻尾地革新。横向对比,我们中国的蔡元培同样在国家教育领域,从封建落后变成开明进步的转型过程中,起到导师和领袖的关键作用,然而,我们并没有在任何国家级别的仪式中,哪怕在史书的“名人堂”或课本的“凌烟阁”上予以相应的推崇和礼赞。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狭隘的无知。

  文化名人的故居独有一种氤氲的文化气息,它能濡染世风,浸润心灵,启迪思想,增益智识,非亲访亲历者不能感受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化之功。我们对蔡先生故居的拜访只需半天或一天的时间,但是我们对蔡先生的学术和思想的研究恐怕一生的时间也不够。

上一页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