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肖像
蔡元培雕像
本报记者 彭俐
北京的胡同很多,一条胡同居住过这么多文化名人少见。每每从东堂子胡同(东单向北二三百米)中走过,都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总会下意识地放慢脚步,生怕错过哪一座心中的大人物的院落。在这条拥有800年历史的古老巷子里,最知名的当然是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院,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交事务机构所在地,更早(1861年以前)它是启功先生的外高祖父——大学士赛尚阿的宅邸。与其相邻的一座座保护相对完好的四合院中,除了75号院的蔡元培(1868-1940)寓所以外,还有著名作家沈从文、医学家林巧稚、中科院院士吴阶平、物理学家丁西林等人的故居。
蔡元培故居位于胡同西口,院子坐北朝南,是东西各三进的院落,建筑面积近370平方米,装饰一新,自2009年起,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1917年至1920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在这里居住,确切地说是租住。蔡元培一生履行他的诺言“不置产业”,所以,居京有年,未购房产。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后人称蔡先生为廉者风范,“士”之楷模。他作为民国时期的现代教育家、教育总长,在清光绪时期是进士、翰林院编修,又曾留学德国,在学问上既纵观古今,又横跨东西。而后世对其人格操守,无论党派如何,信仰如何,立场如何,皆无异议,推崇有加。所谓“道德文章,夙负时望”;“士气昌明,万流景仰。”
冬日里,徘徊在物是人非的蔡元培寓所,与院子里一株老迈的杨树对视良久。我想,它绿色的伞盖为蔡先生遮阳时一定还如翩翩少年,英气勃发,如今却已经腰围两尺,老态龙钟。
沿着东墙走过一条回廊,左转,就到了蔡先生的书房和卧室。紧靠西墙,立有一尊汉白玉半身雕像——“蔡元培先生像”,两联题字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假如让我在这里当导游或讲解员,我会这样对参观游览者说:
“这里堪称中国现代教育的发祥地,20世纪,中国国际化、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立有赖于这座庭院。因为在此居住的人是蔡元培,是由孙中山先生任命的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也是后来的北京大学校长。‘庭院深深深几许’,让我们沿着历史深邃的长廊漫步,去拜谒和祭奠一位为自己国家民族教育伟业奉献一生的伟大灵魂。他办学伊始所提出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至今仍然是我们高等学府所面临的一大课题。而他在当时颁布的《大学令》中,则确定了大学教育的要义:‘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从此,两千多年来以‘忠孝为本’、以‘经史子集’为务的封建传统教育被颠覆。正是由他引领,古老的中国才开启了现代教育的新纪元。”
当然,人们钟情于这座名人故居还另有原因。那是——1919年5月3日晚,“五四运动”发起人在这里聚会。约100年前,即“1919年5月2号,时任国务总理的钱能训密电中国使团令其在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当时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的汪大燮得知后十分焦急,束手无策。5月3日凌晨,他乘马车专程前往位于东堂子胡同的蔡元培家中告知消息并向他求援。蔡先生听完后大为震惊。上午,蔡先生急招部分学生召开了紧急会议,一致认为必须马上采取行动,决定第二天(5月4日)举行游行示威。夜晚来临,这个小院灯火通明,东堂子胡同人流如梭。5月4日下午,数千名学生举行示威大会,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就这样爆发了。”
——故居纪念馆管理人员说起这段历史来颇感自豪,并引领我观看了“蔡元培纪念陈列室”。关于蔡元培先生的生平人们都已经很熟悉,他是浙江绍兴人,在他任教育总长期间曾聘请同乡鲁迅到教育部任职,发起并组织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不仅如此,在他当北大校长时,曾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钱玄同、梁漱溟、李四光、莎菲(陈衡哲)等担任教授,主张“教授治校”,不遗余力地忠实履行其“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而人们对其景仰有加的人格与思想,充分体现在以下两句名言中:“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这是1936年他为邹韬奋主编的《生活星期刊》双十特刊所写的题词。他说,“若是中国四万万七千万人,都能休戚相关,为身使臂,臂使指的样子,就自然没有人敢来侵略,而立于与各国平等之地位。由是而参加国际团体,与维持和平的各国相提携,自然可以制裁侵略主义的国家,而造成天下一家的太平世了。”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