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端午”本叫“端五” 为避唐玄宗讳而改名
在江淮等地区,有悬挂钟馗像的习俗,据清代《北平风俗类征》记载:“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阳节,午时以朱墨画钟馗像,用鸡血点眼,俗称‘朱砂判’者悬屋中,谓能驱邪。”
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端午佳节即将到来,说说与端午节有关的话题吧。
首先,刚从“端午节”的百科词典里看到,说是“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
“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也就是端五。虽然从史籍上说,“端午”二字最早已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却是直到唐代,因唐玄宗生日在八月五日,一代名臣、宰相宋憬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才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的。
于是,从唐玄宗开始已有不少诗文提到“端午”。他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了皇宫端午日的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在《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写道:“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子迟)
(责编:易潇、许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