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端午节是中国人的认同文化

2015年06月18日11:15    来源:天山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端午节是中国人的认同文化

  端午节是夏天的节日,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也因此成为我们的文化血脉。可是,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首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今天,对于中国的一些城市人口,端午节只是“粽子节”,而凡是看过韩国的“江陵端午祭”的人都无不感叹,那确实是韩国全民的节日。我们并不反对甚至很高兴地看到“端午”传入周边国家,融入了当地历史和文化血脉,成为他们的节日,而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自己:我们民族有端午节这么好的东西,我们却给忽略了、遗失了。□文/图 据《晶报》6月14日报道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还是与节气、与古代生产、生活有关。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浴兰节等,是夏季里最重要的节日。端午节最初的时令是午月午日,有时还突出它的正时是在午时,所以也叫重午节:午月为斗柄指午之月,即农历五月;午日即农历五月十二支纪日的第一个午日。大约魏晋以后,由于用干支表示的节日不便记忆,形成代之以数字日期的趋势,端午被定在五月初五。

  端午节在许多地方又称为端阳节。端阳者,阳气之端点也。这就是说,端阳是阳气盛极,阴气即将回升之义,这个转折点就是夏至,这个时间对古人来说十分重视,很多地方把夏至当成节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和夏至节并行于世,同时,两者的习俗逐渐合流。《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

  从这条文献可知,粽子本是夏至节的食物,却被初五的端午节借用,说明端午和夏至(端阳)的合流。一些地区如湖北长阳,初五称为头端阳,十五称为大端阳,二十五称为末端阳。这种大小端阳节的系统化就是古端午和夏至的节俗混合之后重新整合的结果。

  关于粽子的起源及其形制有几种传说,其中最流行的是屈原的传说,纪念屈原的观念流传至今已千余年,说明我们的民族对爱国主义和爱国行为的敬重,这种普遍的爱国情感与节日的具体习俗行为紧密相连,深沉而久远,赋予了端午节独特而重要的内涵。

  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端午节习俗很多,仅就节日符号来说,并不比西方的圣诞节少。概括地说,其一是广泛在窗门处悬挂菖蒲、艾蒿;其二是身上缠挂各种端午索;其三是用符图驱邪;其四是饮用药酒;其五是吃粽子;其六是划龙舟或赛龙舟;其七是姻亲交往。

  悬挂菖蒲、符图,缠挂各种端午索、饮药酒的习俗都与人们的观念有关,进而形成习俗,其目的都是要驱邪辟凶。古人认为的“邪”从何来呢?有什么“邪”需要驱呢?主要是夏季高温、高热,人们面临着瘟病、虫害的威胁。艾蒿、菖蒲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南宋《梦粱录·五月》记:重午“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端午期间历代沿袭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线、缕、索作为驱邪辟凶的节物,可以概称为端午索。这种习俗形成甚早。《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风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旧时,道教宫观端午节有用朱砂笔在黄表纸上画符馈送或出售的习俗,供民间端午贴在门楣上辟邪。1929年的民间习俗调查所记录的广州午时符有两种图,一是天师像,一是太极八卦图,所配的文字是一样的:中间是“敕令五月五日午时书破官非口舌鼠蚁蛇虫一切尽消除”,两侧是“艾旗迎百福”和“蒲剑斩千邪”。

  作为端午习俗的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华酒等,古代民间常在端五制作、饮用,俗云可避瘟气。虽然蒲酒之名史不绝书,但是近世民间以雄黄酒最为普及,饮雄黄酒成为习俗,也成为家喻户晓的《白蛇传》的情节。

  此外,在南北朝的时候,古人就有端午节用兰草兰花调配洗澡水的习俗,所以雅称“浴兰节”。端午节前后,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于是俗称端午节为“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如何对待传统节日

  今天,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人口而言,端午节只是粽子节,就像元宵节、中秋节只是吃元宵、月饼的日子,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退化了,尽管有人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我们认为这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其实,传统的节日习俗是可以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的,这是许多先行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经验。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如何创造新技术,却没有用心注意别人怎样保护传统。对传统出现了两种态度:西方人利用新技术服务于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尽管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仍然是渐渐地改变了传统;而我们却痴迷地为了新技术而牺牲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逐渐在忽视和否定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文化。

  一个共同体有多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取决于它有没有足够的认同文化,因此认同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是无价之宝。而认同文化几乎都是传统的,其中,传统节日民俗是一个主要的部分。

  推动传统节日民俗的复兴和发展是我们完成文化使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自发地以身体力行启动了复兴节日民俗的工程,那么我们今天要自觉地来推动它,让它有更好的机会与当代社会契合。

(责编:易潇、许心怡)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