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鳖”、“女鬼”、“灵异风铃”……李易峰、杨洋主演的电视剧《盗墓笔记》正在网络持续播出。进入墓室的重重惊险、深藏地底的神秘宝贝,莫不让人充满好奇。
现实中,达官贵人的墓室是否真的为防盗墓贼设下层层机关?真的能凭一把“洛阳铲”透视地底宝贝?“挖墓”会遭遇灵异事件或危险吗?近日,省市考古队相关队员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揭开考古的层层面纱。
原来都用“洛阳铲”
《盗墓笔记》第4集中,三叔拿着地图找到了一处。只见他用手捻了捻土,拍拍地面说:“埋得太深了,估计得下铲子。”
三叔所说的铲子,便是盗墓神器“洛阳铲”。在关于盗墓的作品中,盗墓贼除了可以看风水寻宝藏,判断藏宝地的具体位置,很多就靠“洛阳铲”。一把铲下去,古墓位置分分钟搞定。考古工作者也要用到这种“神器”。
省考古院工作人员刘志岩告诉记者,考古要确认发掘地时,通常要先调查,“在地面勘探有没有陶片、瓷片,或者在悬崖断坎的这类剖面看看有没有古代遗存。此外,便要用到洛阳铲。”
洛阳铲学名探铲,它的主要功能便是查看地底下土的颜色。“这种铲的下端有一个圆形孔洞,当铲子打入地下,土壤镶入孔洞。提出铲子取出洞中土壤,便可进行分析。”刘志岩说,如果有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土的成分就比较杂,和完全没有人活动过的地方不一样。
省考古队工作人员万靖,正是通过洛阳铲,2012年在广汉狮象村地下一米多发现了陶片和灰土,结果发掘了一处与三星堆文化相近的商周时期生活遗址。
有意思的是,洛阳铲的发明者,是洛阳附近的农民。上世纪初发明出来后,最早的主要作用便是盗墓,直到1928年著名考古学家卫聚贤见到盗墓贼使用洛阳铲后,才将其用于考古。此后,著名的安阳殷墟、洛阳偃师商城遗址等古城址的发掘过程中,洛阳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志岩说,如今学会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已是每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当然,考古远不是铲土这么原始。如今探地雷达和遥感航拍等高科技也早已运用到考古探测中。“通过探地雷达,可以看到十几米深的地底有无金属,而航拍则可以从高空看到地形地貌,判断古遗址的分区。”刘志岩透露,去年渠县城坝遗址的发掘,就是因为航拍发现了长达几公里的城墙闭合,才最终确定了城坝城址的所在地。
没有灵异和层层机关
《盗墓笔记》中,吴邪进入尸洞时,被女鬼借“尸”还魂。朦胧中,竟发现这白衣女子两面都是后背,大惊之下才醒了过来。
现实考古中,几乎所有考古人员均称从未遇到灵异事件,豪华大墓也不存在想象中的重重机关。
万靖迄今已发掘过200多处墓室,“但从没碰到过任何危险。”据他透露,古人的墓,并不像恐怖小说里描写的那样有各种机关,一进入便有万箭齐发或者石人挡路。当然,古人也不希望死后墓室被盗,他们采取的方法大多是深埋墓室或者在墓室外加用巨石或积沙。
据介绍,积沙墓就是在墓道和墓室周边填满细沙。盗墓贼想要进入墓室,便须把沙掏空。然而沙呈软性,掏出一点,周围流沙即刻补充过来,循环不绝。河南省上蔡县的郭庄楚墓,2000多年来盗墓贼多次盗掘仍留下大量文物,便在于积沙起的防盗作用。
墓室深埋也是防盗的一种手段。刘志岩说,商周和汉代的土坑墓,有的深达10几米。盗墓贼想要盗取,便不得不权衡塌方的危险。此外,在四川彭山曾发现过积石墓防盗。刘志岩曾在彭山发掘过一处宋墓,不仅巨石封住墓门,周围还堆了很多石头把门抵住,“这样的墓室,就很难盗取。”
那影视剧中进入墓室时施放毒气的情况又真实存在么?多位考古人员均表示,“从未听说过!”几年前,成都市考古队在成都周边发掘了多座明代太监墓和蜀王陵,“有的密闭墓室里的确有氧化汞,这也是古人为了防止棺木腐烂放进去的。而很多密闭的石室墓刚打开时,的确有腐烂潮湿的味道,这也只是因为氧气不足,通常要敞一阵才敢进入。”成都市考古队工作人员易立说。
至于影视剧中出现的“僵尸”,显然更不可能。考古惟一可能遇到的墓室活物,也只可能是误入其中的蛇、老鼠或蟾蜍等等。
易立说,有能力修建豪华大墓者,往往也会有守墓人看守,因此往往不会设计机关。
对考古工作者而言,考古最大的危险,其实是塌方。易立说,埋得太深的土坑墓,要防止上面的泥土下落。2009年他清理华阳一处崖墓,就很担心风化的岩石坍塌。幸好因为防护措施得力,最终顺利进行。
解读历史比财宝更重要
牛头古物、西夏帛书……《盗墓笔记》中,一个又一个价值连城的宝贝,刺激着盗墓贼铤而走险。
神秘的三星堆,出土了价值连城、造型奇特的青铜器;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象牙、金器,尤其是“太阳神鸟”还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标志。但是现实的考古,并非以寻宝为目的,考古学家所做的工作,更多是给逝去的历史出具“死亡证明书”,构建国家和民族的记忆。
万靖说,盗墓贼一门心思想挖宝,“但不同年代的丧葬风俗并不一致。例如西汉部分地区就有厚葬的习俗,家境稍微好点的就要往墓里放东西,有的还要放玉器。因为当时的人流行‘视死如生’观念,所以经常随葬死者生前使用或喜欢的物品,来陪伴死者。因此,西汉南越王墓等大墓,出土的文物都很精美。”但到了三国魏晋时代,则提倡薄葬,因此这一阶段的墓,往往会令盗墓贼失望。
事实上,考古学界对深藏地底的古代秘密,并不提倡主动发掘,比如秦始皇陵,迄今没有发掘计划。刘志岩解释,这是因为以现在的科学技术,很多文物发掘出来根本保护不了,还不如暂时不动,留给后代解决。
主动发掘却损害文物并非没有先例。1956年,新中国成立后发掘明神宗陵墓,结果出土的纸制品、木制品和丝织品因为保护不过关,出土不久便出现变质现象,有的丝织品变得僵硬结块,让学界极为痛心。
如今,四川仅三星堆、邛窑、城坝等少数几处遗址属于主动发掘,但每年也必须制定严格的发掘计划,只有国家文物局通过以后,发掘才能够进行。而这些发掘的目的也并非寻宝,而是解决遗址的历史、文化面貌等诸多学术问题。成都市考古队近年获评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的天回镇老官山汉墓,仅其出土的竹简,也许未来考古人就将耗数十年之功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