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馮小剛:《一九四二》照見生命的卑微和堅忍--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對話馮小剛:《一九四二》照見生命的卑微和堅忍

對話嘉賓:馮小剛(導演)  本報編輯:董  陽  任姍姍

2012年11月30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1942年,抗日戰爭正值相持階段,河南大旱使千百萬人背井離鄉,外出逃荒。影片以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和佃戶兩個家庭為核心,展現他們的掙扎、痛苦、希冀和憤怒﹔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對人民的忽視加深了這場災難,也為自己失敗的命運埋下了種子。

  1942年,河南的一場旱災奪走了300萬人的生命。50年后,作家劉震雲採訪當年的幸存者,他發現,這樣一場人間浩劫,已經被當事人所淡忘,消失在歷史的邊際。

  1993年,作家王朔把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推薦給導演馮小剛,馮決定拍成電影。

  從《集結號》開始,馮小剛開始顯露他對歷史題材和嚴肅主題電影的“野心”。他從《甲方乙方》、《大腕》等賀歲喜劇片積累起來的人氣沒有被這一“轉型”所折損,繼續在《唐山大地震》上爆發,也讓《一九四二》的上映得到觀眾的熱切期待。

  沿著逃荒路“走”出劇本

  刻畫大飢荒裡的中國靈魂

  編輯:電影表現了1942年一場大災荒裡形形色色的人物——當權者、軍官、政府官員、傳教士、外國記者、地主、長工以及他們的家眷子弟,也刻畫了人性中不堪的一面,但電影並沒有特別主觀地要去批判誰。

  馮小剛:小說原著裡作者的態度是很明顯的,它用一個現代人的眼光去追問,這個災難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導致300萬人喪生的大災難從地縫裡頭消失了,這僅僅是一場災難嗎?因為小說是一個調查體,沒有具體的人物和故事,所以作者的態度就跳到前面來。劇本一開始也依照這個路子,后來我們發現,當劇本中故事、人物和具體的人物關系形成以后,推在前邊的作者的態度,就有點不必要了,干脆拿掉。電影當然需要有個態度,這個態度是誰的態度?應該是1942年這個故事裡的人的態度,是災民的態度,美國記者白修德的態度,蔣介石的態度,傳教士的態度,日本人的態度,我們就把這些態度往前置。

  所以在人物塑造上,我們把人物放進那個年代裡去揣摩他(她)的態度和狀態。比如花枝用自己換了糧食,要和孩子分手的那場戲,正常的環境下,一個母親要跟自己的親生骨肉分離,肯定是悲痛欲絕的,但在那個時候,花枝覺得能把自己賣了是一件天大的好事,這樣她就能活下去,兩個孩子也能活下去。她的這種情感,特別像冬天寒風裡頑強地從石頭縫中長出的荒草,特別粗糙,是因為容不得她細膩,人心已經變得麻木了。

 今日熱點新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