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連通工程引發南京文化保護發展話題
一座寬大的綠色廊橋,把分割數十年的兩座山體連成一體——本報5月29日披露的南京清涼山連通方案,引起了網友熱評。“綠色屏障,合二為一”,“破鏡重圓,山山相連”,但欣喜之余,也有市民質疑,“拱橋連起了山體,但橋下還是空的,要能下決心恢復自然就好了”。更有專家建議,清涼山是金陵文化的起源,如今給城市建設分割得支離破碎,要振興這座歷史文化名山,得花大力氣顯山露水、整合資源,不應滿足隻搭一座“橋”。
“‘直角六聯拱橋’兼顧了城市交通和山體保護,是個折中方案。”城西干道建設指揮部徐玉桂解釋說,城西干道是城市快速路,不是高速公路,不管是高架上走,還是隧道下穿,路邊都要留出人行道、慢車道,不可能讓行人跟著橋隧“上天入地”。城西高架“橋改隧”后,清涼山連通工程所處位置是地面平交段,考慮到快慢交通在一個平面上,所以採用了綠色廊橋方案:橋下保交通,橋上保連通。
市住建委城建處處長龔成林介紹,為使廊橋成為山體一部分,設計中進行了很多處理,如橋梁在保障交通的前提下盡可能貼近地面,橋寬達40米,覆土很厚,栽樹種草,這樣兩側高大山體延伸下來,在視覺上形成“山窪”的自然效果。“雖然美中不足,但這樣的設計,是考慮了交通、環境等各種因素的‘最大公約數’。”
山體連通后,南京城市西部“整”出了近千畝的山體公園。今后市民從鬼臉城可以沿國防園一直走到清涼山。由於鬼臉城、國防園、清涼山分屬於鼓樓區、園林局等不同機構部門,更由於清涼山石頭城遺址的重大考古意義,南京市正進行清涼山的資源整合和旅游開發規劃。
“把清涼山作為一個風景區看,太低估了!”南大自然與文化研究所所長賀雲翱介紹說,南京之所以別名“金陵”,源於公元前330年前楚威王在石頭城設置金陵邑。公元212年,孫權在這裡筑“石頭城”,開始了南京的建都史。為印証這段歷史,從2009年到2012年,南京對清涼山的考古挖掘,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石頭城磚砌城牆遺址,補正了史料記載,首次確定石頭城的准確方位、四至范圍、歷史沿革和形制。明清以后,隨著長江遠去、城市勃興,石頭城又成為書院、藝術、宗教、教育等精英文化的淵藪,誕生了“金陵畫派”,成了《紅樓夢》的“背景”,魏源也在這裡著《海國圖志》。“所以,清涼山不僅是南京的祖庭,還代表了南京城最輝煌的一段歷史和文化。”
然而,清涼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卻一直未被充分認知,反而被城建深入侵擾,大片遺址遺跡或湮沒或遺散,實在可惜。如考証應是石頭城護城河的烏龍潭,以及清涼山南側余脈,都被廣州路生生切斷。石頭城遺址的山下部分,已被居民區覆蓋。魏源故居小卷阿,曾長期淹沒於廣州路的居民區內。就連清涼山公園本身,現在也是半死不活,經營差強人意。
記者昨在清涼山連通工程現場看到,拆去建筑等附著物后,廊橋已經開始施工。從清涼山、國防園延伸下來的山坡,樹木參天。但在清涼山北坡、國防園南側,還有大片建筑緊挨山腳下,清涼門內樓房高出城門,秦淮河邊的中國移動大樓高達28層,更是對清涼山形成“壓頂”之勢——城市建設已和風貌區犬牙交錯,要讓“石城虎踞”的氣勢和特色重新顯現出來,還有很多文章要做。
市規劃局城中分局負責人介紹,“清涼山-頤和路”是南京規劃的三大歷史城區之一,將進行整體保護、建筑限高。但賀雲翱認為,僅僅做到這樣還不夠,因為清涼山作為金陵文化起源和山水城林資源的集大成者,需要花大力氣整理和保護,如打破公園分屬的行政壁壘,結合文物考古彰顯歷史價值,拆掉周邊建筑刷新地區形象。“所以,清涼山不僅要架設山體連通之橋,還需要打通公園體制之橋,連接歷史和未來的文化之橋!”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