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作家史鐵生同名小說的的話劇作品《命若琴弦》2日亮相第四屆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圖為該劇劇照,小藝人在灶前忙碌。 馬海燕 攝
改編自作家史鐵生同名小說的的話劇作品《命若琴弦》2日亮相第四屆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圖為該劇劇照,小藝人收獲了奢侈的愛情。 馬海燕 攝
中新網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馬海燕)改編自作家史鐵生同名小說的的話劇作品《命若琴弦》2日亮相第四屆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該劇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青年話劇社上演。
《命若琴弦》故事的主人公是一老一少兩位盲藝人,他們走街串巷,以說書為生。老藝人認認真真彈唱一輩子,期盼能彈斷一千根琴弦,因為師父曾告訴他,隻有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打開琴匣,取出醫治眼睛的秘方,讓他重見光明。不料,終於等到這一天,卻被郎中告知,小心翼翼保存了50年的秘方竟是無字白紙一張。
“一根琴弦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弦也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繃繃的過程上彈響心曲。”出人意料的結局意味深長。
把它搬上話劇舞台的演員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華夏之聲、文藝之聲的多位主持人。該台領導包雲也在其中客串作家史鐵生。盡管尚屬話劇界的新生力量,成員也並非出自表演專業,但經過日積月累的打磨,中央電台青年話劇社逐漸在話劇表演方面彰顯出一定實力。
該劇導演由中央少年廣播藝術團團長王蟬擔任。王蟬說,相信大家對作家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耳熟能詳,他的作品充滿對人生的探討和追問。人生中充滿苦難,特別是在殘疾人身上更加突出。“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了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
王蟬說,這部話劇是一個偏重於意境的戲,整個劇情充滿輕盈寫意,表面上看沒有那麼炫麗,但實際是關於信仰的探索。此前,王蟬曾攜中央電台青年話劇社成員以《夜上濃妝》、《蝴蝶飛吧》等多部原創話劇作品參加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演出,在話劇界嶄露頭角。
該劇兩年前還曾被導演林兆華改編成獨幕歌劇。(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