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回應炫富質疑 坦言:我最想改變的是身高--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郭敬明回應炫富質疑 坦言:我最想改變的是身高

2013年07月02日19:33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郭敬明(資料圖)

  郭敬明(資料圖)

  作為當下國內青春文學的代表人物,郭敬明自出道以來就伴隨著無數爭議。如今,邁入而立之年的他,又多了一個稱號——新晉導演。6月27日,由郭敬明執導、改編自其同名小說的電影《小時代》登陸各大院線,截至昨日,票房已經逼近3億元。一邊是打破各項紀錄的數據,而另一邊則是排山倒海的質疑,有影評人公開表示:“《小時代》的炫富和堆砌達到一種病態的境界。”

  近日,在《小時代》首映禮結束后,郭敬明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的專訪,他滔滔不絕地講述了首次擔當導演的苦與樂,並回應了各方質疑。談及首次執導的心得,郭敬明承認自己是個很商業化的人:“我相信自己對市場的把握,因為我很了解喜歡《小時代》的這群人他們喜歡什麼。”

  1

  關於片中角色

  “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他們”

  《小時代》的故事發生在上海,楊冪、柯震東、郭採潔等帥哥美女的加盟使該片陣容星光熠熠。談到當初為何會選擇這些演員,郭敬明說:“我自己寫的這個故事,沒有人比我更知道角色長什麼樣子。”

  羊城晚報:在確定演員的過程中,有沒有跟投資方、制片人發生過分歧?

  郭敬明:我想到哪個演員,會讓(柴)智屏姐幫我聯系,因為很多演員是台灣的,我們之間是協作分工的關系。在選“唐宛如”一角的時候,他們本來不同意用“hold住姐”謝依霖。當時有很多質疑:她很紅,但她不是電影演員,能演嗎?而且投資方也有一個他們的演員想放進來。可是,我覺得她就是我心目中的人選,我寫了這個角色,不可能有人比我更了解她。我就不斷說服投資方,后來大家都同意這個原則——最了解這個故事的人就是我,所以大家也就比較遷就我。

  羊城晚報:幾個男主角怎麼選出來的,一開始就想到他們了嗎?

  郭敬明:柯震東是最早定的,因為他是柴姐的藝人,各方面都覺得很適合,所以沒有太多的糾結。但是鳳小岳演的“宮洺”選了很久。

  羊城晚報:有觀眾認為片中好多人物似乎都能找到你的影子,比如宮洺和周崇光。

  郭敬明:有一點吧,但是我的性格不像宮洺,我沒有那麼冷,也沒有那麼偏執,我可能更圓滑一點,更柔軟一點。宮洺比較自閉、文藝、憂郁,對商業的東西很抗拒,而我一點都不是這種居家型的藝術家,我反倒是一個比較社會化的人,可以有足夠多的應酬,可以有很商業的運作。我跟他只是有一些小習慣會比較像,比如像拖稿(笑)。

  羊城晚報:上海被你拍得很漂亮,甚至成了影片裡的一個“角色”,你在拍這個城市的時候是怎麼樣的心情?

  郭敬明:我很喜歡這個城市,覺得它很有魅力——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其實就像我們這個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從19歲開始在上海生活,今年30歲,已經10年了,上海已經變成我的第二故鄉,我是發自內心熱愛這個城市,所以在拍它的時候也會有很多自己的情緒。

  2

  關於首次執導

  “我不會排斥商業的一面”

  從作家轉行當導演,郭敬明面臨著不斷妥協的痛苦,而面對質疑和壓力,他稱有著自己的底線:“我的底線是不能動的,否則片子可以不拍。”

  羊城晚報:這次決定做導演,與中國電影市場的迅猛發展有關嗎?

  郭敬明:其實也沒有。我去年接觸電影的時候,《泰囧》還沒上,根本沒有好的國產電影,大家都被好萊塢打得一塌糊涂。我們快要殺青的時候,《泰囧》上映,才改變了國產電影的格局。其實《小時代》開拍的時候也不是很篤定可以賺錢的,更多地還是想完成一個夢想。

  羊城晚報:第一次當導演,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郭敬明:當導演需要具備很多方面的能力,關鍵要有控制力。所以說,藝術家不一定是一個好的管理者,不是每個作家都可以當導演的。我還好,雖然是新導演,但不是新人,這麼多年,該接觸的都接觸了,該認識的人都認識了。在跟柴智屏或大老板溝通的時候,別人也不會把我當做一個新人,他們明白我的能力,我的權力可能會比其他導演大得多。況且我做了多年公司,在圖書的出版上也有了一些相關的經驗。其實圖書跟電影一樣,都是藝術品,但不會排斥它商業的那一面,圖書是要標著定價擺在書店賣,電影也是擺在院線,觀眾買票去看,所以再怎麼藝術也不可能完全不商業,導演隻能在中間做均衡。

  羊城晚報:你曾經說,從作家到導演,其實是一個不斷妥協、扣分的過程,這個過程對你來說痛苦嗎?

  郭敬明:對,但是我覺得首先要明確自己到底要什麼。拍電影永遠都不是想象得很完美拍出來就那麼完美,很多東西是客觀條件做不到的,但是有一些東西、一些層面是一定要堅持的,比如說“唐宛如”,我就一定要堅持那個演員來演,哪怕跟投資人翻臉我也不會妥協。我心裡要有一個明確的標准,底線是一定不能動的,其他能舍棄的就舍棄。

  羊城晚報:你在片場有抓狂過嗎?

  郭敬明:幾乎沒有,因為我本身的性格比較理性,不太會有那種比較焦慮或者暴躁的表現,不太會失控。我覺得你要在片場給你的團隊足夠的安全感和穩定感,如果導演失控了,那大家肯定就更害怕了。

  羊城晚報:私底下也沒有發泄情緒?

  郭敬明:沒有,我的性格就不是這樣的。我遇到問題不會去糾結這個問題怎麼樣,我想的是如何來解決它。如果是我確實解決不了的問題,再糾結、痛苦也沒有用。

  3

  關於觀眾群體

  “粉絲的作用只是一部分”

  “小四”郭敬明有一批人數眾多的粉絲——“四迷”。有人說《小時代》是一部“粉絲電影”,票房就是靠這些讀著郭敬明小說長大的90后來支撐。對此,郭敬明回應:“電影就是造夢,看過的人就會喜歡。”

  羊城晚報:影片最讓你得意的是什麼地方?

  郭敬明:我覺得它帶來了一種新的電影類型,而且最關鍵的是,它是一部很年輕的電影,你看完之后真的可以感受到年輕的氣息,而不是一個年紀大了的導演拍了一部青春的片子,這個還是很有區別的。

  羊城晚報:有人說這部電影就是給中學生看的。

  郭敬明:其實很多年紀大的人看了也很喜歡,像我們的制作人,是一個40多歲的女士,她看了之后也很激動,她說她不覺得成年人會不喜歡。可能會有人說你這個電影太浮華、太不接地氣,但是從電影的角度來說,電影本來就是一個夢,像《紅磨坊》、《芝加哥》那些,更浮華、更不接地氣,《鋼鐵俠》那些更是夢。《小時代》就是一個造夢的電影。

  羊城晚報:在做這個項目的過程中,是否已經把這個考慮在內了?

  郭敬明:我其實不太考慮觀眾什麼的,其實都是我自己喜歡的東西。我的審美本身就是很主流的,說服了我自己其實也就說服了一大批主流的觀眾。

  羊城晚報:有人說《小時代》就是一部“粉絲電影”,你認為呢?

  郭敬明:我覺得“粉絲電影”是很難制作的,其實《小時代》也不是一個“粉絲電影”,如果它隻有粉絲看的話,沒有辦法產生這麼高的票房和關注度。粉絲的作用只是一個部分。

  羊城晚報:在內地作家裡,你算是跟粉絲的關系處理得很好的那個嗎?

  郭敬明:我其實不太接觸粉絲,但他們對我很好,很愛護我。我平時太忙了,實在沒有辦法有很多的互動,跟他們私下聊天、吃飯、喝茶是不可能的,你能對著多少個人啊?一千個還是一萬個?我跟他們的交流還是靠作品,他們喜歡你也就是喜歡你的小說、你的電影。

  4

  關於種種爭議

  “物質本身並沒善惡之分”

  對郭敬明的爭議從來就沒有斷過,有人說他是“物質的奴隸”,而《小時代》中處處出現的名牌奢侈品更是將他推上了風口浪尖。對此,郭敬明回應道:“物質是我們這個時代避不開的問題,隻不過我是第一個捅破這層窗戶紙的人。”

  羊城晚報:這兩天你頻頻在微博上說“放過我吧”,是因為壓力很大嗎?

  郭敬明:壓力最大的應該是在電影跟公眾見面之前,我會擔心大家喜不喜歡、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但第一場點映之后,看到大家的歡笑和眼淚,我就放心了。對我來講,隻要票房正常、不讓投資人賠錢就好,沒有多大的野心。我更注重觀眾的體驗,而那些沒看過電影就批評你的影評人,不用去管!

  羊城晚報:有人統計過,《小時代》裡出現了近百個奢侈品的鏡頭,因此影片遭遇了很多批評,有人說它炫富,宣揚物欲。

  郭敬明:其實這部小說五年前出版的時候就已經引發了很大的爭議,所以電影一定會放大這種爭議。但我覺得,人們會漸漸意識到物質和名牌是避不開的,滿大街都是,你轉個頭就會遇到。如果小說不寫、電影不拍,這些東西就不存在了嗎?我覺得可以勇敢一點,大家來討論它是好是壞,你是凌駕它還是做它的奴隸,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其實捅破這層窗戶紙不可怕,問題就是我是第一個捅破這層窗戶紙的人,大家第一次赤裸裸地去面對關於物質的討論,大家可以開放一點,不用覺得物質、財富都是洪水猛獸。

  羊城晚報:你說有的人成為物質的奴隸,有的人掌控物質,這二者之間的分界線在哪裡?

  郭敬明:這要看你的靈魂有沒有強大到去征服它,抑或是被它征服,這是一個人格建立的過程。我剛開始接觸奢侈品的時候覺得那些東西很厲害,有一種被臣服感。但當我接觸更多之后就發現,那些LOGO並不重要,我在乎的是它的品質、文化,那些商品上真的凝聚了很多心血。奢侈品文化在中國流行不超過十年,一定會有一個激烈的對抗階段,其實美國上世紀70年代也是這樣,大家都對抗,在這個社會浪潮裡面你會經歷陣痛,但是你不可能拒絕物質。

  羊城晚報:你對物質的看法是不是也融入到電影裡去了?

  郭敬明:我覺得物質不需要特別去定義好或者不好,就像一把槍在警察手裡和在殺人犯手裡是完全不一樣的功用,但這支槍本身是沒有善惡的。有些人是通過犯法或者違背道德去斂財,這種的確是應該抨擊的﹔但有些人是辛勤工作賺到錢的,干嗎要被仇視呢?我怎麼去享受自己賺到的財富是我的權利,你不能剝奪人家的權利,不要輕易審判別人。不過,這些觀點在這部電影裡表達不了,它有三本小說,這部電影講的只是第一本小說的前半部,年輕人為了夢想去奔跑追逐,很美好很夢幻,但青春到最后還是得面對殘忍的現實,這些要放到后面幾部電影慢慢去討論。

  5

  關於自身問題

  “我最想能改變的是身高”

  郭敬明的身高一直讓他成為許多人取笑的對象。對此,他承認自己會介意,但不得不學會接受這個現實。

  羊城晚報:你是不是一個不管外界評價、內心很強大的人?

  郭敬明:我頭兩年比較脆弱一點,后來就好得多了,越來越不在乎了。現在依然會有些影響,但要看那個非議是什麼,如果人家講得很有道理,比如“小四,你這個光用得不好、那裡剪輯有問題”,這種客觀的評價是一定要聽的,我甚至希望聽到更多這樣的信息,我可以成長得更快。而面對無端的非議,我會更冷靜,也會更釋然。

  羊城晚報:如果你可以改變你的性格、外貌等方面中的某一樣東西,你會想改變什麼?

  郭敬明:身高。

  羊城晚報:身高對你有很大的困擾嗎?

  郭敬明:在早幾年會困擾,當時自己也沒有那麼強大,到今天已經稍微好了一點。每當別人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都會說,我能怎麼辦呢?你能告訴我應該怎麼辦嗎?這個不是可以改變的缺點,我覺得拿這個說事的人,本身在道德上是有問題的。就像你去問一個瞎子:“你為什麼看不見東西?你為什麼要靠拐杖走路呀?”這不是你人性的缺點,也不是你能夠改變的道德上的問題。那你要去罵我爸媽嗎?我覺得這個東西講多了就沒有意思了。

  羊城晚報:父母會為你現在的一切感到驕傲嗎?

  郭敬明:他們很驕傲,但是看到關於身高這些議論,他們也會難過,他們會覺得很對不起我。我就安慰他們說,沒事,沒有關系。但作為一個母親,她可能會覺得比較內疚。

(責編:溫璐、李岩)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