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關方面在隨州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順利開展二期考古發掘工作進展情況,表示再次發現大批西周貴族墓葬,新發現了一批有銘文的銅器,除繼續發現有“曾侯諫作寶尊彝”的銘文器物外,還新發現了“公白作寶尊彝”及少數族氏文字的銅器,進一步顯示出墓地的國屬應屬西周早期的曾國。
據介紹,葉家山墓地經過3個多月的發掘,共揭露出74座墓葬,6座馬坑。其中,大型墓2座(墓口長度在5米以上),分別為2011年發現而未清理的M28和新發現的M111。M111墓室長13、寬10米,M28長7.4、寬6.2米。中型墓11座(墓口長度在3∼4.9米之間)、小型墓61座(墓口長度在0.5∼2.9米之間)。截至7月3日,已清理60多座墓葬,絕大多數都有隨葬品,共出土文物約500件(套),其中銅器主要為食器和酒器,器類主要有鼎、簋、甗、斝等,原始瓷器主要有罐、豆、壺等。
至目前為止,整個葉家山墓地一、二期共發掘墓葬139座,馬坑7座,共146個遺跡單位。此前通過2011年的考古發掘,已經表明葉家山墓地是一處重要的西周早期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本次新發現的M111是西周早期最大的古墓,進一步証明了這一點。
專家介紹,本次發掘工作,著重對過去一些未能解決的問題進行重點關注,並取得了重要突破:
對墓地布局和排列有了更為清楚的認識,整個墓地揭露后,其排列規律更為清楚,從格局上,整個墓地中,M28和M111兩座並列的大墓應是本墓地中的主墓。
對一些重要跡象的判定有確切的依據,比如棺槨外二層台上的界面形成不是加工所致,而是下葬時在槨蓋上所鋪竹席后的腐蝕痕,為研究西周葬制葬俗提供了重要依據。
新獲得一批西周早期的器類,包括銅器、陶器、漆木器和竹器,特別是不同紋飾漆木器的發現,對西周早期漆木器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更為重要的是,還發現了彩繪銅器。
專家稱,目前考古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有關新發現將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陸續公布。
發現
彩繪青銅器最耀眼
與M111號墓緊挨著的是編號M28的另外一座墓葬,昨日,該墓葬二層台大量精美隨葬品一一揭曉,包括漆木器、戟、青銅器等兵器和生活器具等,這批遺物將還原3000年前的曾國貴族繁榮面貌。
“此次發掘中,彩繪青銅器是另外一個重大發現。”考古工作人員介紹,早在2011年,葉家山古墓一期,共出土青銅器多達325件,其器類主要有圓鼎、方鼎、簋(gu?)、鬲(g?)、甗(y?n)、觚(g?)、觶(zh?)、斝(ji?)、爵、卣(y?u)、觥(g?ng )、弓形器等。但之前從沒有發現過彩繪青銅器,這批青銅器將成為研究湖北漢水流域西周文化的重要標准性器物群。
昨日下午,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彩繪青銅器、漆木器被發掘出來后,出於保護文物的考慮,考古人員用黑色塑料膜包裹了起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這些禮器文物有一個“緩口氣”的機會。據考古人員介紹,這些文物在地下深埋千年,如今突然被發掘出來,對外部的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這就和人一樣,突然地環境轉變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此外,記者在考古現場注意到,考古人員對M28號墓的發掘特別仔細,採用的工具都是以軟毛刷和竹簽為主,每次先用竹簽挑下來指甲蓋大小的泥土,用毛刷細細梳理,生怕錯漏任何細小發現,所以這些出土的青銅器,千年之后色澤依舊純正。
“青銅器上的文字是對當時歷史最真實的記錄。”考古人員介紹,此次發現的青銅器中大多有銘文,這些銘文不僅豐富了古文字學的字庫,同時,對於排定墓地的世系及與其他方國的關系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
成年公馬坑首現南方地區
昨日,盡管天氣炎熱,但考古工作人員仍然揮汗如雨,在現場發掘。編號為M108的一個馬坑帶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本次考古發掘10批3000年前馬的骸骨,為南方地區首次發現的西周馬坑。
“這個馬坑是這次發掘的7個馬坑中的,馬匹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個。”考古研究員羅運兵介紹,據判斷,馬坑內均為成年公馬,最大14歲,最小5歲。這個馬坑的隨葬布置跟中原是一模一樣的,可以推測這些馬匹的品種應來自於中原地區。
羅運兵分析,馬更適合生活在干燥的北方地區,湖北地區氣候比較濕潤,西周時馬是奢侈品,曾國出現這麼大的馬坑,可見這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經濟實力都非常雄厚,也顯示西周時期中原地區的交流之廣泛。
比曾侯乙編鐘早500年
“4個編鐘,1個?鐘,此次發現的編鐘群,比曾侯乙編鐘早500年左右。”昨日,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家山墓地考古發掘總領隊黃鳳春激動地說,西周編鐘規模不會有曾侯乙規模龐大,但從等級來看,是非常高。需要經過科學整理,銘文信息才能做出准確答案。
昨日,M111號墓葬挖掘出編鐘,該墓葬開口長13米,寬10米,並帶有一個5.2米長墓道。就墓地規模而言,是目前國內發現最大的西周墓。“這個墓是一個改寫教科書的考古項目,具有重要的意義。”黃鳳春說。
1978年,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隻少一個八度。鐘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考古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鐘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無不驚嘆。曾侯乙編鐘是我國古代音樂史上的一個光輝成就,為今天古音律和編鐘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此次發現的編鐘,或將改變中國音樂史,甚至是世界音樂史。”考古人員說,這套編鐘將會帶著什麼樣的歷史信息,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背景
葉家山墓地偶然發現於農田改造
葉家山墓地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7′28"、北緯31°45′22",海拔高程88米。
2010年12月底,當地農民在進行農田改造時,發現了一批青銅器。省文物部門得知后,即派員趕赴現場。2011年1月1 日至1月17日,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現場勘探和搶救性發掘,出土了一批保存完好的青銅器,因此推斷此地為一處新發現的西周早期高等級貴族墓地。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1年2月18日至6月14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隨州市博物館對葉家山墓地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一期考古工作時,勘探面積達1萬余平方米,基本上確定了墓地分布范圍。在重點勘探的基礎上,對墓地可供發掘的區域採用探方法進行了整體揭露,共揭露出65座墓葬和1座馬坑。除因民房所疊壓的2座大墓(M25、M28)未掘外,其余墓葬和馬坑皆已發掘完畢。已揭露的墓葬排列有序,極少有打破關系,從而確証了葉家山墓地應是經過規劃的一處西周早期的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
第一期考古發掘工作獲得重大收獲,出土銅、陶、漆木、玉、原始青瓷等各類質地的西周文物達739件(套),其中青銅器多達300多件,部分青銅器上見有“曾”、“侯”、“曾侯”、“曾侯諫”等一類的銘文,葉家山墓地資料公布后,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並被評為“2011年中國考古學論壇六大新發現”和“201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由於墓地上有較多現代民居,一期考古發掘工作只是對墓地進行了部分揭露。考慮葉家山墓地規格高,對西周歷史研究有突破性的學術價值,國家文物局同意對該墓地進行整體發掘。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在隨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由地方財政出資對墓地上現代民居進行了整體搬遷,為二期考古發掘工作創造了條件。
專訪
“應為已發現的最早的諸侯國國君墓葬”
——訪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教授
“這是隨州早期歷史發掘的重大突破,五件套編鐘的出土,令人驚嘆!”昨日下午,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教授在葉家山曾國墓地現場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毫不吝惜地贊嘆,“這套編鐘將大大提前了編鐘的歷史,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被李伯謙教授稱贊為最值得驚喜的發現是M111號墓和M28號墓。他說,出乎意料,前年、去年,葉家山墓地進行了一期發掘,分布著的60多座西周早期墓地被挖掘,其中M65號墓出土有銘文青銅器5件,如今M28號墓又出土4件帶有銘文的青銅器。
他評價道:這兩個墓葬都是最高等級墓葬,M111號墓室大得驚人,其長13米、寬10米、墓深8米,M28號墓稍小,長7.4米、寬6.2米,但也大得驚人。
在38攝氏度的高溫下,李伯謙教授揮汗指著M111號墓說,這個墓的墓壁二層台西部發現1個?鐘和4個編鐘,這在中原地區獨一無二,也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編鐘,把編鐘的歷史大大提前。此前陝西寶雞西周趙王墓葬發現過4件套的編鐘,二者產生的時期大致相同。
李伯謙教授表示,該墓葬應為西周早期偏晚。可圈可點的是墓葬組合非常完整,禮器發現了四個一套的四個方鼎,還有圓鼎。由此可以推斷墓主人的身份。之前,葉家山墓地發掘出了曾侯墓和曾侯夫人使用的禮器。今天發掘的兩座大墓較以前的更大,禮器規制更高,應為已發現的最早的諸侯國國君墓葬。
發掘注重科學性專業性
考古工地數字化平台系統首次應用
昨晚,省考古所副所長孟華平介紹,葉家山墓地二期考古發掘更加注重科學性、專業性。
孟華平介紹,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葉家山墓地第二期考古發掘工作於2013年3月26日正式開始。此次工作經過了精心組織。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備田野考古、動物鑒定、人骨鑒定、標本分析、信息掃描等各方面專業人員組成考古隊伍,搭建了文物科技保護實驗室﹔省文物局邀請了“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李伯謙,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地理學家徐少華等著名學者組成專家顧問團隊﹔國家文物局剛批准的“考古工地數字化平台系統”首次應用在葉家山墓地考古現場,這些都進一步確保了考古的專業性、規范性和科技含量。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