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純仁:被父親范仲淹星光“遮擋”的名士--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范純仁:被父親范仲淹星光“遮擋”的名士

2013年07月04日14:31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范純仁的父親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他老人家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閃耀千古,以致范氏子孫在他的星光下顯得十分黯淡。其實范純仁官職不比他老爸低,社會影響比他老爸還要大,在個性特點和行為作派上,更是別有一番名士味道。

  放著“官位”不做

  范純仁是范仲淹的次子,出生於1027年。作為“官二代”,范純仁17歲時就因為父親的原因被任命為太常寺太祝。這是個正九品的官職,雖然官不大,但在別人看來十分榮耀。范純仁對此渾不在意,跟別人都不好意思提。他說:“賴恩澤而生,吾恥之。”

  范純仁証明自己的方法就是參加競爭非常激烈的科舉考試。他天資聰穎,8歲時,就能將晦澀的文章倒背如流,還能加以講解。他學習非常刻苦,這點也隨了范仲淹,讀起書來不分白天黑夜,因為經常性地學到深夜,油燈的煙霧把帳頂都熏成了黑色。1049年,范純仁無可爭議地高中進士,讓所有人心服口服。

  朝廷派新科進士范純仁到常州武進當知縣,他卻借口“遠親不赴”。后來,又改任他為許州長葛知縣,他仍不去。范仲淹很奇怪,問他:“遠處你不去也罷了,近處你怎麼也不去?”范純仁認真回答:“豈可為了俸祿而輕易離開父母?長葛雖近,但到那裡就不能侍奉您了。”就這樣,直到1052年,64歲的范仲淹去世后,他又守喪3年才出仕為官。

  放著“太平官”不當

  范純仁就任的第一個職務是秘書省著作佐郎,旋即赴汝州襄城任知縣。

  當時的襄城,窮困一方。范純仁則獨辟蹊徑,千方百計帶著百姓“致富”。他發現襄城適宜養蠶,而絲綢的價格又很貴,便開荒種桑。老百姓對他十分感激。范純仁離任后,大家還對他念念不忘,把所種植的桑林稱為“著作桑林”。

  1062年,范純仁被推薦為開封府襄邑縣知縣,這裡有一片皇家衛戍部隊御林軍的牧場,那些御林軍飛揚跋扈,牧馬時經常踐踏老百姓的庄稼。百姓告到縣裡,范純仁二話不說,當即逮捕了一個侍衛,並當眾處以鞭杖之刑。牧場的主管大怒上報朝廷。宋仁宗立刻派出御史前往糾察,范純仁理直氣壯地說:“養兵的費用來自田稅,若毀壞了百姓的田畝,還不能依法懲處肇事者,田稅從哪裡來?”還好,仁宗聽說了他的話之后,下詔不再追究此事。

  因為在襄邑的突出表現,范純仁沒過兩年就被提拔。剛即位的宋英宗親自擢升他為御史台台諫。從此,范純仁開始參與朝政。

  御史素有“皇帝耳目”之稱,要給皇帝提意見,糾察百官,范純仁從當這個官的第一天起,就不願安享富貴太平,寧願得罪人,也要盡自己的職責。

  英宗是仁宗的侄子,一直想為生父濮安懿王立名分。朝中大臣分兩派,翰林學士王珪等人主張讓英宗稱濮安懿王為皇伯﹔韓琦、歐陽修等則主張稱皇考(即先皇)。雙方爭執了很久都沒結果。范純仁上書,說應該稱皇伯,還批評韓琦、歐陽修一味媚上,要求治他們的罪。最終,英宗決定尊生父為皇考,韓琦、歐陽修一派獲勝,他們反咬范純仁,要和他勢不兩立。1066年3月,在御史台僅干了9個月的范純仁丟了官,被貶出京,到地方當了通判。

  不過,這時的他,已經以不畏權貴名震天下了。

  放著好名聲不要

  范純仁任職地方時,有一天,一名僧人來擊鼓鳴冤,狀告所在縣縣令,說他竊取僧舍內所藏的銀制酒具,現在施主要得很急,請求追討回來。

  原來那個縣令微服私訪,路過一個寺廟,偶見僧人的案幾上擺放著一瓢酒。這位縣令平時喜歡開玩笑,見狀便拿起筆來,在窗紙上題詩一首:“爾非慧遠我非陶,何事窗間酒一瓢?僧野避人聊自醉,臥看風竹影蕭蕭。”沒想到,這個僧舍主人是因為先前犯罪才落發為僧的,為人狡詐,回來后看到題詩裡挖苦自己,十分氣惱。他眼珠一轉,計上心來,第二天便寫了一張訴狀,將縣令告到了州裡。

  范純仁善於識人,一看來告狀的主心中就有了判斷,待問明緣由,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臉色一沉,怒道:“你是僧人,應當飲酒嗎?如果真的丟失了東西,你讓物主親自來告狀!”下令杖責幾棍,以示懲戒。

  打發走了僧人,范純仁把訴狀拿回家,讓子侄傳看,教育他們說:“當官的人,為世人所仰慕,如果做事不謹慎自重,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啊!”

  不久,那位縣令聽說了此事,十分感激,特地寫了一封感謝信,派人送到范純仁府上。范純仁看都沒看就回復說:“我不記得有這麼一件事。”吩咐來人把信帶了回去。

  家人很不解,說:“你明明幫了他,他表示感謝也是應該的,為什麼說不記得有這樣的事呢?”

  范純仁回答說:“為別人做好事,於自己是一種欣慰,對別人卻是一種負擔,我這樣做,不過是幫他卸掉感恩的包袱罷了。”

  后來,范純仁官居高位時,為國家推薦了很多人才,可這些人升了官,卻壓根兒不知道自己是被誰舉薦。他的剛直,可見一斑。

  放著好朋友不“傍”

  1067年,宋神宗即位。他起用大批人才,范純仁也恢復了職位。神宗還讓他兼修起居注,就是在皇帝身邊記錄言行。可惜好景不長,神宗很快重用王安石進行變法,范純仁卻不停地上奏彈劾,認為變法操之過急,因此得罪了王安石,被貶出京。直到1085年,10歲的宋哲宗當了皇帝,起用司馬光為相,范純仁才迎來了機會,因為他和司馬光的關系非常鐵。

  當初,司馬光罷官居於洛陽,家貧無錢又耐不住寂寞,便常邀同被貶職的范純仁等知己小聚,相約“酒不過五行,食不過五味”,號稱“真率會”,吟詩作賦,自得其樂。范純仁還把女兒嫁給了司馬光的侄兒司馬宏,是名副其實的姻親。

  果然,沒過多久,司馬光就把范純仁調到京師,當了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備位經筵。說白了,就是給小皇帝當老師。

  司馬光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以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聞名,現在權力重新回到他手中,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盡廢新法。這個舉動做得很極端:凡是王安石支持的,他就反對﹔凡是王安石反對的,他就支持。已經超出了一般的政見之爭,上升到黨派斗爭的級別。

  然而,就是在這個重大的政治問題上,范純仁卻提出了與司馬光不同的意見。他說:“王安石制定的法令有其可取的一面,不必因人廢言。新法已推行多年,改掉其中過分者即可,而青苗法、募役法等有助於富國強兵,不應該驟然廢除。”

  司馬光很驚異,問他說:“你忘記了當年如何被王安石打擊排擠了嗎?怎麼現在還要為他說話?”不少人也都勸范純仁說:“你被壓制多年,好不容易才重新出頭,千萬別違拗了司馬宰相的美意。”

  范純仁嘆息說:“這樣就讓人沒法說話了。如果為了討好司馬宰相而得到喜歡,那還不如在年輕時就迎合王安石以致富貴呢。”

  范純仁再次被朝廷冷落。1089年,他被貶為?昌府(治所在今河南省許昌市)知府,不過這並不令他感到沮喪,因為他沒有違背自己“朋而不黨,友而不私”的操守,所以心態平和地上任去了。

  哲宗親政之后,范純仁當上了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位同宰相。他仍然棱角分明。

  侍郎蘇轍在接受皇帝策問時,引用了漢昭帝改變漢武帝法度的事做例子,希望能推動改革。宋哲宗一聽,大發雷霆:“你怎麼能以漢武比我朝先帝?”蘇轍默默地走下金殿待罪,眾大臣嚇得沒人敢抬頭。這時,范純仁站了出來,從容地說道:“武帝雄才大略,漢代以來人們對他都是褒揚。蘇轍用他比先帝,不是誹謗。陛下親政剛開始,對待大臣不應該像呵斥奴仆一樣。法令有了弊端,就應當改正。蘇轍所論,事與時而已,不是說人。”宋哲宗這才稍稍息怒。

  放著“救命稻草”不抓

  北宋的政壇就是兩派不停地換,誰上台另一派就倒霉。司馬光的政敵章惇當了宰相后,一上任就把司馬光一派的重要大臣,如宰相呂大防等都放逐到荒涼的嶺南,並且建議皇帝說,即使遇到大赦,也不應讓他們回來。

  范純仁聽說后,十分憂憤,想齋戒后上疏申辯。此時,他已年屆七十,正鬧眼病,雙目看不見東西,家人都跪下求他:“千萬不要再觸怒皇上,萬一獲罪,實在不是年老之人所能承受的啊!”范純仁回答說:“事已至此,沒有一個人敢出來說話,假如皇上之心能夠回轉,關系這麼多大臣,也算功德。假如不能,即使我死了,又有什麼遺憾。”於是上疏皇帝,為呂大防等辯解,最終沒能達成心願,被判與呂大防同罪,被貶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

  范純仁的兒子對父親的身體狀況十分擔心,建議他向皇帝求情,免除此次辛勞之旅。范純仁搖頭拒絕,令家人收拾東西上路了。旅程異常艱辛,兒子們不時詛咒章惇。范純仁聽到了,批評他們說:“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不要吃點苦,就怨這個怨那個。”

  老大范正平說:“我聽人到處議論你呢,說你是因為貪名,才表現得如此淡定。”

  范純仁回答說:“我已經70歲了,兩眼看不見東西,如今萬裡之行,難道是我所希望的嗎?但我熱愛君王,如果此時不能盡忠,而隻為回避貪名的嫌疑,那就沒有為善之路了。”

  到了永州沒多久,有一天,二兒子范正思高興地跑來說:“咱們可以返回朝廷了。”范純仁很奇怪。范正思解釋說:“你朋友韓維不是也被貶了嗎,最近他的兒子跟章惇申辯,說他父親執政時曾與司馬光不和,韓維因此被免除了貶謫。當年你不是也反對過司馬光嗎,前有車后有轍,咱們也可以以此為借口。”

  范純仁搖頭說:“我因為司馬光推薦,以至宰相。同朝論事不和是可以的,如果以過去的言論作為今日之事的借口,那可不行。與其有愧心而生存,還不如無愧心而死。”

  范純仁在永州一待就是3年,直到去世。他不是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卻始終不肯攀比老朋友韓維,更不肯攻擊司馬光為自己開脫。他在起起落落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未把名利、地位放在心上。唯其如此,歷史上才少了一個官場老油條,多了一個讓人敬佩的真名士。

(來源:文匯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