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正乙祠戲樓 聆聽古今琴話--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文藝縱橫>>戲劇演出

走進正乙祠戲樓 聆聽古今琴話

2013年07月18日16:53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正乙祠古戲樓全景

每當你仰望星空,你是否會想到那裡正回響著中國的古琴旋律?三十六年前,美國太空探測器“旅行者1號”帶著古琴曲《流水》,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爾角發射,從此,探測器步伐不止,太空中琴音不斷。

為了感受那跨越時空的古老琴音,7月6日晚,我們來到位於北京前門的正乙祠戲樓,探尋古琴的台前幕后、前世今生!

琴曲《漁樵問答》的演奏現場

聽古琴妙音 品文化人格

走過灰牆舊瓦的巷陌小道,邁入雕梁畫棟的朱門,正乙祠戲樓內別有洞天。院中香案上沉香裊裊,一張古琴端正擺放,缸中游魚往來翕忽,俶爾遠逝,與古琴的靜謐相映成趣,令來者還未進入劇場,便已感到一份心靈的默契。

走進劇場,台前二柱上的一副對聯映入眼帘:“演悲歡離合當代豈無前代事,觀抑揚褒貶座中常有劇中人。”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一副對聯便道盡了歲月的滄桑。然而,這裡的舞榭歌台,風流卻不曾被雨打風吹去。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伴著男旦演員劉欣然的輕聲吟唱,一首感人至深的唐代著名琴歌《陽關三疊》便回蕩在戲樓中。

當晚,整場演奏共有8支樂曲,包含了獨奏、琴阮協奏、琴簫合奏、雙琴協奏、琴歌聯袂等多種形式。從“暗香浮動”的《梅花三弄》,到“落淚沾邊草”的《胡笳十八拍》,再到“秋雨梧桐葉落時”的《梧葉舞秋風》,一晚之間,我們欣賞了從兩漢魏晉到唐宋晚清,各個時期古琴藝術的精華曲目。

一支琴曲奏罷,燈光漸暗,當燈光再次亮起時,主持人楊浪身著印有富春山居圖的長衫,手捧一宗古卷,緩步走上“L”形舞台,向人們娓娓道來:“古琴的奇妙之處在於,它不僅有琴的實用功能,而且蘊含著積極進取、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古人用它來抒發情感,寄托理想﹔而今天,古琴也已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向觀眾席上放眼望去,筆者還看到有幾位金發碧眼的女士正陶醉其中。意大利大使館文化處的李莎接受本報採訪時說:“古琴之所以能發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聲音,我覺得是因為它背后有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積澱。它跨越文化的界限,向我傳達著人生的大智慧,令我受益匪淺。”

悲壯《廣陵散》 傲然三英豪

“戰國時代,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而后自毀面容,自殺身亡……”本場演出的壓軸琴曲《廣陵散》用音樂講述了這段悲壯的歷史。曲罷,台下一片靜寂,數秒后,熱烈的掌聲響起,久久不能停歇。

說到《廣陵散》,不能不說到嵇康——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他既是文學大家也是古琴大家。據說嵇康因言獲罪、被處死之時,從容不迫地彈了一曲《廣陵散》,曲罷,慨然長嘆:“《廣陵散》於今絕矣!”

又過了1600多年,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因為這句話與老師起了爭執。“嵇康的死,是骨子裡的傲性,是血液中的硬氣,絕不為外力所改。后人當以這種硬氣和傲性為榜樣,繼續他敢於斗爭的道路,並走的更遠……”這個學生就是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戊戌變法中,譚嗣同用生命實踐了他的信條。

“這些故事令我十分感動,它們所傳達的忠於自我、追求獨立的文化人格體現了中華民族傲岸堅貞的精神。這場古琴演出是我聽到的最好的對傳統文化的詮釋。”前來觀看演出的北京資深媒體人高嚴感慨道。

“我們之后還打算推出一台話劇,就叫《廣陵散》,圍繞著與這支名曲密切相關的三個血性男人展開,講述他們的故事。”主持人楊浪談到正乙祠的古琴演出理念,一方面要尊重商業規律,更重要的是挖掘展示好出中國的文化藝術傳統。

主持人楊浪講解《流水》的背景知識

三百年戲樓 三千年古琴

仔細觀察戲台,筆者發現,戲台頂部房梁上有一木制滑輪,天花板中部則開通“天井”通往上方閣樓,而戲台左右兩側台柱旁各埋有一口水瓮,同時,戲台下還有地下室。

“頂部如此布置可用來吊放特殊道具,有時又可用於表演天神下降,水瓮則用以調節聲音,地下室可供戲中鬼怪從地下遁走。”楊浪介紹道。

據悉,正乙祠原為明代古寺,清康熙六年由浙江在京的銀號商人集資建立祠堂館舍,最初被用於接待來自浙江寧波一帶的金融界人士,這些人每逢年節便來此觀看社火和木蓮戲等傳統民間戲曲。

隨著京劇的誕生,正乙祠逐漸成為京劇藝術形成與發展的見証者。“同光十三絕”中的程長庚、梅巧玲、譚鑫培等諸多大家曾在此登台獻藝。尤為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梅蘭芳為余叔岩母親祝壽,於正乙祠反串呂布,風儀俊美,唱工佳妙,加之余叔岩配演劉備,引得坊間一時傳頌。

建國后,正乙祠改作北京市宣武區教育局的招待所,內部相應地變成了餐廳、廚房、鍋爐房等,改革開放后一度出租給青年企業家王宇鳴。王宇鳴出資動工將正乙祠修復,於1995年竣工開幕,古老的戲樓裡再度響起了悠揚的演唱和樂聲。

隨著全體演員登台、鞠躬謝幕,本場演出也告一段落,主持人楊浪再次走上舞台,意味深長地說道,古典文化的展示,需要濃厚的氛圍。戲曲文化的浸染讓正乙祠帶有一種獨特的文化氣質,與古琴‘中正平和、清遠幽微’的美學內涵十分吻合,這也是我們選擇在這裡駐演的原因。

在有300年歷史的古戲樓中,我們近距離地感受了有3000年以上歷史的古琴和與古琴有關的知識。在當下有些浮躁和功利的社會氛圍中,這一個半小時的古琴聆聽為我們帶來了一絲寧靜、一份與千年傳統對視溝通的哲思。(嚴冰、梁天一)

(責編:黃維、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