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來稀”最早見於杜甫的《曲江》一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白居易也有“舊話相傳聊自慰,世間七十老人稀”的詩句。古代人能活到古稀之年的確不多。而詩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是否也是如此呢?本人對唐代36位著名詩人(生卒年可考者)的壽命作過統計,結果發現多數唐代詩人都卒於60歲以下。
從這些詩人的壽命統計看:36人中壽命最長者是賀知章85歲,最短壽者是李賀26歲。詩人中70歲以上者7人,約佔36人中的1/5,詩人的平均壽數是55.2歲。像李白、杜甫這樣的大詩人也隻活了60余歲,既令人扼腕,又發人沉思!這其中原因何在?唐代詩人平均壽命不高原因,可能與詩人處於特定的政治環境、個人的追求以及生活境遇有關,歸結於以下四點:
一、功名心切、仕途艱澀
隋唐始倡科舉制,讓以住“仕族無寒門”狀況有所改變,激發了不少知識分子對功名的向往和追求。“讀書——應舉——做官”,是很多詩人所走之路。但這條道路並不寬廣,許多人多年的苦讀,仍遭屢試不第的結局。如孟浩然40歲求仕無望,隻得過著孤獨隱居生活﹔高適50歲才入仕途,僅得到一個縣尉的卑職﹔賈島更糟,一生苦求功名,至花甲仍與宦無緣,……。詩人們追求功名,卻遭失望和打擊,心力交瘁,大大損害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二、憂國憂民、屢遭貶謫
唐代不少詩人都懷揣愛國之心和濟世之志,同時又憂國憂民。他們常提出一些改革時弊的主張,但因政治黑暗,進言不被採納,有的還遭奸佞嫉妒、讒毀。結果這些敢於進言者最易遭到迫害、罷黜或貶遷的命運。上述36位詩人中遭過貶謫的就佔約1/3。無情的迫害和打擊,讓詩人們悲憤、壓抑,精神的折磨和對健康的傷害不容低估。
三、顛沛流離、生活困頓
唐代詩人很多有四處漂游的經歷,有的是為了游學和生計,但不少是因遭迫害而頻繁調遷,不得已而為之。這種居無定處、跋涉勞苦的生活,對身體不利。特別哪些遭貶遷的詩人,在精神和物質上受到雙重磨難,這種境遇下導致貧病交加或死亡的並非個別。如杜甫政治上遭打擊,四處寄寓,生活淒苦,最后客死逆旅﹔柳宗元被貶14年,精神長期重壓,健康惡化,最后含冤而逝。這種顛沛流離、精力暗耗、生活困頓的狀況,也是唐詩人短壽的重要原因。
四、以酒解愁、酒害損壽
因仕途坎坷、精神上無寄托,一些詩人會流露“人世無常”的慨嘆。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唐代詩人不少都喜歡借酒抒懷、借酒解愁。從詩人留下詩篇看,像李白、杜甫、李商隱、劉禹錫、杜牧、孟浩然等詩人,幾乎都喜歡飲酒。李白因豪飲出名,人稱“酒仙”﹔酒對王維來說,可謂是“不可一日無此君”,有“斗酒學士”之稱﹔杜甫困守他鄉,生活再苦,也不惜“借酒”、“賒酒”,經常是“竭囊而沽”,處處欠下酒債﹔元稹也有“五斗解酲猶恨少,十分飛盞禾嫌多”之句。唐代詩人普遍嗜酒,有的更狂飲暴喝。殊不知,縱酒傷身,嗜酒致病而損壽,“酒害”也是詩人難逾古稀年的因素。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