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麻雀稱"老家兒雀兒" 啄木鳥叫"笨叨木"--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老北京麻雀稱"老家兒雀兒" 啄木鳥叫"笨叨木"

朱小平

2013年08月06日10:39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老北京麻雀稱"老家兒雀兒" 啄木鳥叫"笨叨木"

老北京話帶兒音,在清代稱為“京片兒”或“官話”,在清代以前的明代官話應是安徽語音,又如宋代官話是河南語音,皆與皇帝的籍貫有關系。但北京又是五朝古都,語言融合了契丹、女真、蒙、滿等民族的語言(如蒙語“胡同”、滿語“薩其馬”等),進而創造了極具特色的方言。及至融合了其他地域的語言,如延慶方言中有大量的山西方言等等。北京方言成為普通話的基礎語音。以北京方言寫成的小說《紅樓夢》、《兒女英雄傳》,包括老舍先生的小說,其語言特色極其鮮明、生動。金受申先生編寫的《北京話語匯》為我們留下北京方言的詞典,功不可沒。但這部詞典很多老北京話沒有收錄,如鳥虫俗名。

老北京人對鳥虫有極其獨特的稱謂,我童年即耳熟能詳,不妨考出以博一粲。北京常見最多的鳥是麻雀,北京人稱之為“老家兒雀兒”(音“巧”)或“老家賊”,所以北京北新橋南有條石雀胡同,讀音也要讀成“石雀(音‘巧’)兒胡同”,而且要加兒音。所謂“賊”者,大概是因其機警,不易捕捉,而即便捕到也養不活。麻雀“氣性兒”大,抓到后往往不食而死。但也有例外,我少年時,家父曾揀到樹上掉落的麻雀幼鳥,精心哺育,后來竟然來去自由,每天放飛,自己回到籠中。是否幼鳥“氣性兒”不強烈,則不得而知。貓頭鷹過去在北京也很常見,在北京方言中被呼為“夜貓子”、“大眼兒賊”,很生動地概括了貓頭鷹的習性和特征。老北京過去有一句歇后語,叫“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其實貓頭鷹是益鳥。但北京門頭溝齋堂方言卻將貓頭鷹稱之為“呱呱鳥”,大概因其叫聲而起名。

北京人將烏鴉稱之為“老鴰”,過去也被視為不祥之物。北京常見的益鳥是啄木鳥,老北京人呼之為“奔得兒木”這也是因其啄木之聲。門頭溝齋堂方言則稱其為“笨叨木”或“笨笨叨叨”,是取其啄樹動作和鳴叫之聲。

同樣取其形而名的則有“長脖兒老等”,北京過去二環路以外護城河、溝渠塘池極多,常見這種水鳥在水中呆立一動不動的有趣形象,守株待兔立等魚類游近捕食。少年時代一直不知它的學名,有一次去南海子麋鹿苑,看到水中有一隻我少年時代就熟悉的“長脖兒老等”,異常驚喜,同行的一位動物保護專家說它的學名就是“蒼鷺”。

但有的鳥名就令人費解。例如仙鶴,老北京方言叫“仙毫”,老北京過去有歌謠挖苦一毛不拔的人:“鐵公雞,瓷仙毫,玻璃耗子(老鼠)琉璃貓”。再有“老西兒”,一種大約是八哥類的鳥,可飼養、喜食葵花籽,但不會學人語。“老西兒”不是形容山西人的俗稱嗎?為何冠以鳥名,殊為不解。

老北京將四種動物統稱為“老仙兒”或“大仙兒”,那就是黃鼠狼、狐狸、刺?、蛇,過去北京胡同兒裡除狐狸外是常見動物,北京蛇無毒,也稱“長虫”,多以鼠類為食,所以今天多列為保護動物。據說它們有靈性,沾仙氣兒,不能傷害。傷害了就會“附體”,過去有很多活靈活現的故事。今天北京胡同兒裡隻有黃鼠狼偶然能見。老鼠叫“耗子”,老北京人小時候都會說:“小耗子,上燈台,上了燈台下不來……”

北京過去常見的蝙蝠,俗稱“燕末兒虎兒”,是何意亦令人百思不解。河湖泥裡竄來竄去的一種小魚叫“爬虎”,鯽魚稱之為“鯽瓜子”,一種細長的小魚叫“白條兒”,大約是因其色淺而形長。青蛙叫“蛤蟆”,蟾蜍叫“癩蛤蟆”,也叫“疥堵”,不知何意隻能用兩個音替代。它們的幼虫則叫“蛤蟆骨朵兒”。螞蟥稱之為“螞鱉”,我想螞蟥的形體並非像甲魚(鱉),何以稱“鱉”?過去老北京房子多為磚地,有一種虫名為“土鱉”,極像縮微版的甲魚,可入藥。還有一種有翅膀的“飛土鱉”,於今樓房林立,這種地虫早已無影無蹤。至於蟋蟀,老北京叫“蛐蛐兒”,如今也是罕見之物,隨之消失的還有“撈咪”、“棺材板兒”、“金鐘兒”、“油葫蘆”等等,北京平房過去有灶台,后來是煤爐,有一種很小的蟋蟀叫“灶火(‘火’讀第四聲)螞子”,就在這裡生存。現在沒有了灶台、煤爐,它們隻有滅絕。還有壁虎,這種專食蚊子的益虫,現在也很難一見,老北京人管它叫“蠍了虎子”。

北京現在還能見到的隻有蟬、蜻蜓等昆虫,蟬叫“季鳥兒”,還有一種綠色的小蟬,叫“伏天兒”,因為它的叫聲聽起來像不停的鼓噪“伏天兒、伏天兒……”,蜻蜓叫“老琉璃”,是因為其黃色的身軀像北京宮殿廟宇上的琉璃瓦嗎?蜻蜓還有若干種類,“紅秦椒”、“膏藥”、通體翠綠的“撈仔兒”……相信老北京人想起童年的樂趣時,提到這些名字會有親切之感吧?我少年時夏季的北京,蜻蜓翻飛之季,滿胡同兒都是稚嫩的合唱:“老琉璃,飛過來……”

令人回憶的還有很多,那些遙遠而又生動的昆虫的名字:“扑棱蛾子”、“錢串子”(蚰蜒)、“小咬兒”、“天牛兒”、“刀鐮”(螳螂,北郊稱刀螂)、“屎殼郎”、“??蛄”(螻蛄)、“臭大姐”、“洋?子”、“花大姐”(瓢虫)、“蟈蟈兒”、“吊死鬼兒”……可惜,有的已經永遠在視野裡消失了。

哦,“水妞兒”(蝸牛)還能見到,為什麼叫“水妞兒”呢?是它的樣子像梳著兩個犄角辮的小女孩兒嗎?過去雨后水妞兒會爬滿牆,小孩子們會齊聲高唱:“水妞兒,水妞兒,先出來犄角兒后出頭兒……”

(責編:溫靜、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