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湘西德夯,貴客來了打“迎賓鼓”,婚嫁迎娶打“猴兒鼓” 

聚焦吉首國際鼓文化節:苗鼓,活得挺好

本報記者  鞏育華

2013年11月18日08:10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圖為當地民眾在節慶時表演鼓舞。
  向民航攝

  9日下午,在被譽為“天下鼓鄉”的湘西德夯,2013吉首國際鼓文化節“鼓王爭霸賽”激戰正酣。德夯景區代表隊選手楊欣,跟著邊鼓的節奏,在一面猩紅的苗鼓前,跳躍、旋轉、擊打,鼓聲時而輕快清脆,時而高亢激昂,聲聲鼓韻,傳遞出苗家人的喜怒哀樂。

  觀眾席上,一位身著苗族服裝的婦女,神情專注。聽她講述,苗鼓是苗家人供奉的聖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我們苗人認為,祖先死后,他們的靈魂安睡在苗鼓裡,因而,敬鼓就是祭祀祖先,擊鼓則能喚醒祖先沉睡的靈魂,保佑子孫安寧。這是我們苗人愛打鼓的一個原因。”

  楊欣的表演,不僅觀眾看得入迷,也讓評委石順民十分滿意,“她的舞姿、力度把握得都很好。”

  石順民是湘西第二代苗鼓王,她介紹,湘西苗鼓有兩大特色:一是“邊”,二是“跳”。“邊”即敲邊鼓,既是節奏,也是指揮﹔“跳”即跳鼓,在湘西,打鼓被稱為“跳鼓”,一邊打鼓一邊跳舞的意思。跳鼓的舞蹈動作,有的反映犁田、插秧、割稻、打谷等田間勞作,有的模仿洗臉、梳頭、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跳著舞,同時還要敲擊出抑揚頓挫的鼓點來,著實很考驗人。

  聽到記者“苗人現在平時還打鼓嗎?”的詢問,石順民不無得意地說:“苗人愛鼓,幾近痴迷。”苗鼓早已滲透在苗家的點滴生活中,婚嫁迎娶打“猴兒鼓”,喪事祭壇打“老人鼓”,貴客來了打“迎賓鼓”……

  走在湘西的矮寨、龍舞等苗寨,常常能看到幾個小孩圍著一隻大鼓敲敲打打,蹦蹦跳跳,頗有章法。這裡的苗族人好像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打鼓。趕秋節上,四鄉的苗民請出封祭的苗鼓,擊鼓狂歡,鼓手們各施絕技,閃展騰挪,比個高低﹔青年男女們則以鼓為媒,擊鼓盤歌傳情。因而,在湘西,苗鼓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不過時的藝術。

  經過激烈的比拼,最終,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震撼,讓楊欣當選為第六代苗鼓王。不少人注意到,領獎的時候,她的手上滿是傷口,膝蓋上也有不少淤青,“我太愛跳鼓了,這點傷不算什麼。”楊欣計劃,以后除了在景區上班,要教更多人跳鼓,“我希望以后能辦家傳習所,傳播我們的苗鼓文化。”

  在楊欣之前,還有5位苗鼓王。第一代苗鼓王龍英棠,少年成名,兩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見,今年2月剛剛去世。老人一生坎坷,中年喪女,老年喪子,苗鼓給她帶來不少慰藉。龍英棠打了一輩子鼓,教了一輩子鼓,直到80多歲再也舉不起鼓槌。

  第二代苗鼓王石順民,是龍英棠的高徒,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她改進了龍英棠的舞姿,加入了圓場步、梭步、踏步翻身等戲劇元素,讓苗鼓更受年輕人喜愛。如今,年過花甲的她還活躍在舞台上,而且創辦了苗鼓傳習所,已經教出近千名學生,第三屆、第四屆苗鼓王龍菊獻、龍菊蘭都是她的學生。

  而各級政府的支持,讓苗鼓藝術的傳承更成系統。苗族鼓舞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一批民間藝術家已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傳承人。目前,苗族鼓舞作為民間舞蹈已進入機關,進入課堂,吉首市民族實驗小學、市民族中學、矮寨學區,都是未來苗鼓好手的孵化基地。

  雖然傳承有序,但專家建議,在整理編寫鼓譜、舞譜方面,做的人不多,最好能加強理論研究。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18日 12 版)

(責編:黃維、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