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韓國的越冬泡菜文化與日本的和食文化已被建議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最終結果將於12月揭曉。與此同時,中國的珠算技藝也進入備選名單。
這一消息引來國人大嘩:如果泡菜與和食能提名“非遺”,那八大菜系豈不更應進入名單?英國薯條和美國炸雞是不是可以算是八大奇跡了?
申遺重視
食物蘊藏的文化
要論食材之廣泛、口味之豐富、技藝之精湛,恐怕所有飲食都不是中餐對手,但申報非遺不是廚藝大賽,食物蘊藏的文化才是核心。
仔細想想,韓國的越冬泡菜文化與日本的和食文化能入聯合國申遺候選名單,也是有理由的。
據了解,越冬泡菜文化是指腌制泡菜時舉行的活動。在韓國,冬天來臨前,鄰裡之間就會聚集在一起腌制過冬泡菜,這成為韓國冬天的一道獨特風景。聯合國申遺小組委員會評價說,越冬泡菜是韓國代代相傳的日常飲食,反映了鄰裡間“分享”精神,增強了人們之間的紐帶感和歸屬感。而這種紐帶感和歸屬感,正是現代社會所缺乏和看重的。
而這次日本為“和食”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由大致是:扎根於四季和地理環境的豐富食材在最新鮮的狀態下使用﹔食物擺放裝飾體現自然之美,獨具特色﹔體現日本人尊重自然的基本精神,與每年例行活動和人生禮儀密切相關,如正月、種田、收割等傳統活動。總體而言,和食的特征是在“尊重自然”的精神下,盡量發揮食材本身的原汁原味,此外,和食對於健康長壽、防止肥胖等也具有功效。
在這兩個美食項目申遺之前,已有三項餐飲類項目被批准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0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法國的“法國美食大餐”,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摩洛哥四國聯合申報的“地中海飲食”和墨西哥的“傳統的墨西哥美食”被批准列入遺產名錄,這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生效以來,首次將餐飲類非遺項目列入世界名錄。法國美食大餐等申遺成功,引發了韓國、日本、土耳其等多國餐飲項目競相申遺的熱潮。據悉,近年,德國面包傳統的烘焙手工藝和由此而形成的德國面包的豐富品種也在期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顯而易見,各國為了爭取入選,打的都是“文化牌”。可見,說“吃喝”,是物質性的,而稱之為“飲食”,不可或缺的則是厚重的文化內涵。
理性看待
傳統文化斷代趨勢
所謂文化遺產,必然是歷史形成的。在飲食文化傳播的過程中,適度的改良和調整無可厚非,但如何在美食經過漂洋過海之后,仍能保留最本真的面目?
前不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訪問中國,在品嘗過中華美食之后,她建議要更多地從文化角度去考慮烹飪技藝和食品,而不單是美食的好吃和加工方法。這與全國人大代表、湘菜大師許菊雲的話殊途同歸:飲食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本質特征的集中體現,也是考察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與心理特征的社會化石。
在老外眼中,宮保雞丁、北京烤鴨、餃子這些幾乎已是最為典型的中國飲食,殊不知在海外品嘗中餐的人們,或未曾窺見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之精華。站在這個維度看,更該讓世界去多了解魯菜中孔子“割不正不食”的故事,閩菜中“佛聞棄禪跳牆來”的香味,浙菜中諍諫“百姓骨肉分離”的野史。當拿起筷子的老外們明白了四喜丸子不是“四個快樂的肉球”,而是福、祿、壽、喜四件吉祥事,中國文化與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也就得到了一個更好的注腳。譬如日本飲食文化的發展,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遺風,又吸收了西方飲食文化的優點。日本的現代餐桌,是“和洋”並存的狀態。這種文化的妥協不是一種簡單復制,而是創造力表達過程中的一種和諧與融合。
近些年來,韓國申遺引發中國人熱議的事件層出不窮,先是將端午節作為“非遺”成功申請,而后又將“中醫”改作“韓醫”欲再次申遺,甚至是對甲骨文、漢字、活字印刷等等都不曾放棄過申遺的念頭。
日韓等國為何敢於大肆張揚將中國文化而據為己有?其本質原因是自新文化運動之后,中國人雖學習到了大量的西方文化,但是全然忽視了華夏自身傳承了五千余年的璀璨文明,直到今日,華夏的傳統文化甚至隱隱有了斷代的趨勢。
反觀韓、日等國,作為中國的亞文化產地,中國的傳統文化反倒在此落地生根,發揚光大。中國傳統文化的異地興盛而使國人感到欣慰的同時,又是否該反查自身呢?
加快腳步
傳承中國飲食文化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飲食這種極具地域特點的文化內容,更成為軟實力的重要部分。中國烹飪類非遺項目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上的缺失,無疑加深了弘揚中國飲食文化的緊迫感。在商業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傳統飲食文化正在消失。
一杯涼茶、一塊月餅、一株野菜、一隻烤鴨,它們承載著厚重的民間習俗、地域文化,已成為中國文化生態中的重要部分。它們是快餐文化的對立面,它們是“活”的文化,同時也是傳統文化中脆弱的一環。
據了解,從2008年起,中國烹飪協會一直在計劃將“中國烹飪”申報為世界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烹飪申遺,是對中國飲食的傳統文化進行全面梳理,對瀕臨失傳的烹飪技術制訂保護措施和確定傳承人,是為了讓民眾、社會、政府更加重視中國飲食文化。
對於當下的飲食申遺熱潮,文物保護專家給出建議,“當務之急,是應該由政府牽頭,行業協會、大學院校、民間組織、科研單位等各方面組成專家組,制訂一個完善的評定標准。隻有這樣,飲食申遺才能夠避免為商業因素所‘綁架’,逐步發揮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來源:中國財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