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土豪""大媽"或進牛津詞典引熱議 專家:開放心態對待

江楠

2013年11月22日07:29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專家:語言輸出不能總是“土特產”

  2013年11月21日,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接受採訪。實習生 王飛 攝

  英美人會說的中國詞匯不再隻有“豆腐”和“功夫”,“Tuhao(土豪)”“Dama(大媽)”也將可能成為他們的語匯。近日,有媒體報道稱“Tuhao(土豪)”“Dama(大媽)”等中文詞可能收入《牛津英語詞典》,引發眾人熱議。對此,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教授表示,Tuhao等詞輸出的是中國語言的“土特產”。

  “饅頭”早就被“借”走了

  事情緣起於英國廣播公司(BBC)專門為"Tuhao"一詞做的一檔節目。節目回顧了土豪一詞在中國的起源:這個詞早已有之,1930年該詞發展出一種貶義,用來描述那些壓迫百姓的地主們,之后絕跡了好幾十年。直到最近突然又流行於網絡,“現在這個詞,被用來形容那些花錢大手大腳的人,對於那些無權無勢的人而言,他們通常在互聯網上使用‘土豪’來攻擊有錢人。無論用來形容那些有錢人,還是形容蘋果手機的金色外殼,‘土豪’含義的變化,一定和中國不斷發展的社會環境有關。”該節目主持人說。隨著“土豪”的流行,牛津大學出版社雙語詞典項目經理朱莉·克裡曼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Tuhao’的影響力持續,它很有可能出現在我們2014年的更新名單之中。”

  這個消息在中國引起熱議,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影響力加強的表現,另外也有人認為輸出這種詞匯有損中國形象。對此李宇明表示,任何時代隻要兩個民族有接觸,就會發生語言的借入與借出,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李宇明說,一般情況下,一個民族中被借出的語言有兩種,“一是你的‘土特產’,比如饅頭、餃子、豆腐、功夫等等,這些詞很早就被西方借去了,而漢語也會向其他民族借入詞匯,比如從日本借入的‘壽司’‘烏冬面’等等。”

  一個民族對世界的貢獻,不僅看“土特產”

  李宇明介紹說,另一種是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比如全世界的地理名詞多來自於德語,音樂名詞多來自於意大利語,航天技術的術語則多來自英語和俄語,因為這些國家在這些領域曾經領先過或者正在領先著。”李宇明說,看一個民族對世界的貢獻,不僅看輸出了多少“土特產”詞語,更應看對世界輸出了多少表示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術語。

  而土豪、大媽等詞在國外引起的關注,李宇明覺得這是國外對中國“土特產”的關注,甚至他們關注的lianghui(兩會)、hukou(戶口)實際上也是我們的土特產,他們沒有這樣的政治生活和戶籍生活。李宇明說,現在中國的力量在增強,外國留學生在增多,外國媒體也會及時報道中國情況,這都讓中國從世界舞台的邊緣地帶走向了聚光燈的聚焦之處。

  與國家的國際地位相比,他希望中國輸出更多的科技文化、意識形態、價值觀方面的詞匯,“我們自己應該認真梳理我們的文化和科技,主動向西方介紹。下一步,我們應該在世界各國語言的詞典裡看到來自漢語的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的詞匯,而不要老是土特產似的詞語。”

  呼吁國家安全委員會關注語言地位

  李宇明還希望增強全民的語言意識,“我們是語言意識比較淡漠的民族,《三國演義》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這分分合合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多少民族從大漠、草原、北部高原走進中原的歷史舞台。但歷史書上從來就沒有認真記載過這些民族說的語言,給人的感覺好像他們說的都是漢語。”

  據李宇明介紹,美國專門建立了語言局,來處理美國“關鍵語言”(key language),這些語言關乎國家利益。美國的安全語言戰略是當年布什總統直接推動的。我們現在也成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應當認識到語言在國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國家安全委員會應當關注語言在國家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在信息化時代語言的安全作用。

  ■ 新聞背景

  “土豪”攜手“大媽”或進牛津詞典

  近日,一則關於“Tuhao(土豪)”“Dama(大媽)”等中文熱詞有望以單詞形式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的消息引發網民關注和熱議。有人將之歸結為中國影響力提升的體現,認為這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契機,但也有人認為這些詞匯本身帶有貶義或嘲諷意味,或對中國人形象有所損壞。

  北京大學教授、文化學者張頤武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中文熱詞以單詞形式被收錄進主流英文辭典並非今日才出現的情況,這是中國在全球影響力日益提升的一種表現。

  然而,與當初“taikonaut”一詞被收錄英語詞典獲得一致認可不同,“Tuhao”“Dama”可能被收錄進牛津詞典還引發了來自網絡上的一些憂慮。有網民說,“土豪”有望入牛津詞典,貌似展現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強,但卻不能令人引以為豪,它所延伸的負面涵義不能不令國人汗顏和警醒。這樣的詞語受到西方熱捧,恐怕還帶有一些揶揄甚至嘲諷的成分。

  對此,山東大學現代漢語詞匯學副教授王軍說,新詞匯的出現一定有社會和文化因素促使,但詞匯本身無關好壞,不建議大家做“語言警察”。張頤武也說,應以開放的心態來對待這件事。 (據新華社電)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