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端硯當代誤區:“以工代藝”

2014年01月26日07:40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端硯當代誤區:“以工代藝”

麻子坑《石子硯》

白端《小籮筐硯》

端溪《磐石硯》

宋坑一片紅《鶴舞朝陽硯》

端溪坑仔岩浮雲凍玫瑰紫《白馬硯》

端溪麻子坑《蒼雲硯》

綠端《歲月遺痕硯》

端溪坑仔岩《懸月硯》

“蘇軾”款梅花坑抄手硯背面

“蘇軾”款梅花坑抄手硯

  原標題:硯不能言卻可人

  天下通用,眾硯之首

  端硯問世於唐,至今已有接近1400年的歷史。端硯石出產於廣東省肇慶市,肇慶古稱端州,按照以州名物的習慣,因稱“端硯”。唐代中期,端硯已經廣泛流傳,李肇《唐國史補》記:“內邱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自古以來,端硯就因為它的優美品質獲得文人青睞,被尊列“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澄泥硯、洮河硯)之首,並與宣紙、徽墨、湖筆合稱“文房四寶”。宋代張邦基在《墨庄漫錄》中說:“硯之美者,無出於端溪之石。”元代劉詵更在《端溪硯石賦序》中感嘆:“以天地之大,而產石之為硯不過數處,而端溪又為天下第一。”

  天生麗質,細潤如玉

  端硯有細潤如玉、磨墨無聲、貯水不耗、發墨不損毫、久用鋒芒不退等優點。其中的老坑、坑仔岩、麻子坑的出產更是佼佼者,合稱“端溪三大名坑”。清代陳齡總結了端硯水岩的“八德”:“一曰歷寒不冰,質之溫也﹔二曰貯水不耗,質之潤也﹔三曰研墨無泡,質之柔也﹔四曰發墨無聲,質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艷,質之細也﹔六曰護毫加秀,質之膩也﹔七曰起墨不滯,質之潔也﹔八曰經久不乏,質之美也。具此八德,質已邁常,信為古今之瑰寶,可遇而不可求者也。”

  正因為端硯如此之美,文人形容:以手摩挲端硯,“溫潤如飛燕之膚、玉環之體”。端硯遂成為集“萬千寵愛在一身”的硯中珍品,並被欽定為“貢品”。

  以工代藝,當代誤區

  當代端硯的制作,逐漸走入了“以工代藝”的誤區:一方面,是技術層面呈畸形的快速發展態勢。以用刀之精細論英雄,品評標准錯位,一味追求雕刻之高難度,玲瓏浮凸,纖細淫巧,繁密堆砌,硯雕變成了一般石雕,制硯變成了制作陳設用的擺件。另一方面,是文化層面發展速度太慢。高檔硯台的品位“不高”,低檔硯台的品位“過低”,文化含量薄弱成了端硯的一大弊病。

  來自台灣的端硯推廣及研究專家吳鴻祥先生曾說到:自1997年始,先后舉辦過數十次硯展,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即書畫家們對雕工繁復的硯台,普遍不感興趣。按理,書畫家對藝術鑒賞,整體應有較高的水平。書畫家們縱然有較強烈的審美主觀,但也不會置“美”於當前而不顧。是書畫家們不懂硯?或是這些硯的審美標准普遍不及格?吳先生認為:端硯為“文玩”要角,文化人即使玩物,也不能與“文化”脫鉤。刻得精、刻得細的,並不等於就是好硯作。工藝上的難度,並不等同於藝術上的高度。

  硯不能用,價值為零

  硯的天職,就是供人磨墨用的,所以最起碼的要求,就是要有地方磨墨。不但要有地方磨墨,還要千方百計、盡可能讓人磨得舒服,而不是制造各種各樣的障礙,專與用硯的人過不去。有人說:“現在還有多少人磨墨呢?”能不能磨墨是一回事,人家磨不磨墨又是一回事。打個比方,中秋月餅,有些人很愛吃,也有很多人不愛吃,但總不能因為有些人不愛吃,就把月餅做成隻能看不能吃的東西。宋代晁以道說:“硯若無池受墨,則墨亦不必磨,筆亦不須點,惟可作枕耳。”也就是說,硯沒有池,干脆拿來作枕頭就算了。明末的陳子升則把“硯池”比作人的眼睛,他說:“硯無池如人無目。既琢而復歸於朴,斯為完器。”

  實用功能與觀賞性並不是矛盾的兩個對立面,當端硯實用的本質功能得到很好的體現時,其作為“器”的審美價值也就隨之得到充分的體現,從而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反之,當其本質功能被人為弱化時,那種被邊緣化了的“變性端硯”,也會因其不倫不類而喪失硯台的觀賞意義。端硯沒有體現書寫、描繪的使命感,盡管精雕細琢,也隻能當作一般石雕,不足以成為端硯,則其價值就等於零。

  硯不在大,適中為美

  近幾年,常見有關各地巨硯問世的報道,大者如船,重達數噸,而且互相攀比,都想爭天下第一。端硯亦有越做越大之風。

  人們把硯置於桌子之上,要求作實用時能便於磨墨,作觀賞時可拿起把玩。如其形體過大,要玩賞時又根本無法搬動,這樣的硯,要之何用?白白浪費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而已。

  翻閱《西清硯譜古硯特展》、《中國古硯譜》、《文房四寶·紙硯》、《中國文房四寶全集·硯》、《紫石凝英》等硯書中的端硯,發現其平均尺寸在七八寸左右。古人論硯,謂“硯不在大,適中為美”(高濂《遵生八箋》),或許這就是“適中”的尺寸了。而當代新硯的發展趨勢,平均尺寸已達到了14寸左右(還有6方大至1米至4.6米的巨硯未有統計入數據內)。

  潛力品種,空間巨大

  端硯自古以來就具有極高的市場價值。宋代米芾在《硯史》中列舉了一些端硯后說:“已上硯平生約見五七百枚,十千已上無估。”而歙硯“幸完好,直五七千以上無估”,其價值明顯低於端硯。清代李兆洛《端溪硯坑記》載,端硯中的老坑“但如手掌大,溫潤無疵者即值一二十金﹔其不甚精美者亦需一二金﹔若五六寸成方無大疵則在百金以上矣。”近十余年來,端硯的價格一路攀升。1996年版的《肇慶市端溪名硯廠價格目錄》中,10寸精工雕花甲級老坑硯的價格僅為2078元,而按今日市價,已逾十萬元,石質、雕刻特別優美者,則達二三十萬元。

  近年端硯的價格確實升高了不少,但與其他藝術品相比,端硯還處在一個低價區位。試以端硯石和壽山石作一比較:端溪老坑是硯石之王,壽山田黃是印石之王,二者都屬文房之珍。在清代,一方6寸溫潤無疵的老坑價格和一兩田黃的價格差不多。但現在,一方當代名家大師制作的6寸上品老坑硯,價格在數萬元至10萬元之間﹔而在2013年的拍賣市場上,當代名家大師雕制的田黃作品,已突破每克10萬元的關口,按兩計就是每兩500萬元。可見,6寸溫潤無疵的老坑價格和一兩田黃的價格,在清代時是相同的起點,但現在前者的價格僅是后者的數十分之一。

  可以說,包含老坑在內的整個端硯家族,是收藏品市場上尚未被很好開發過的投資潛力品種,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間。

  收藏投資,內有訣竅

  端硯的坑口龐雜,初入行者對端硯的認識有限,什麼坑口的硯石都收藏,容易上當。隻收藏那些特征明顯、石品好、坑口無爭議的名坑出品,是一個回避風險的好辦法。所以初來乍到,宜專注於老坑、坑仔岩、麻子坑這“三大名坑”。

  坑口是影響端硯價格的重要因素。判斷端硯坑口,切忌僅依賴於某種單一的依據。如有不少人把五彩疔作為老坑的“身份証”,以為有五彩疔的就一定是老坑。其他還有以金銀線、冰紋、朱砂斑作為老坑標志的。

  端硯石中,很難說有哪一種石品特征是具有唯一性的。比如,有五彩疔的坑口:以老坑最常見,但坑仔岩、麻子坑、宣德岩亦偶有﹔有金銀線的坑口: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宣德岩、朝天岩、?羅蕉、斧柯東等皆有﹔有冰紋的坑口:以老坑為常見,麻子坑、坑仔岩、朝天岩亦偶有﹔有朱砂斑的坑口: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有凍岩、斧柯東、宋坑等皆有。總之,不論是石品、石色或石聲,任何一種單一的指標,都不足以單獨作為鑒別端硯坑口的唯一依據。鑒別,應從多個角度、綜合多種方式進行。假若有一塊硯石,既似坑仔,亦似老坑,這時,若按坑仔的價格購買,則無不可﹔而作老坑購入,則需三思而后行。

  有些收藏者購買端硯,往往隻關注作者,而忽視作品本身,看見硯台上刻著、証書上印著“某某大師制”,便以為一定是好硯。正常來說,“名人名作”應是最具有投資收藏價值的“放心品種”,但現在大師証書滿天飛,“名人”制作的硯未必就是“名硯”,刻著“名人”名字的作品未必就真是“名人”本人所制,且各種証書上印著的坑口未必就是名副其實的坑口。所以,購買硯台,還是要先看作品本身為妥。如石質既好、制作亦佳,即使價格稍高於市場價,也要果斷買下。

  好的端硯,有“三可”:可用、可賞、可玩。“可用”體現的是端硯的實用性。既然是要實用的,那硯材肯定是越優良越好,制作是越便於使用越好。“可賞”就是要有觀賞性。優美的硯石,石質通透、石品豐富、石色嬌美,材料本身就大有看頭。在制作上,匠心獨運,雕刻精良,富有文化氣息,這也是一種觀賞性。“可玩”就是可以上手把玩。硯過大,捧都捧不過來,不好玩﹔硯過小,也沒玩頭。端硯要可玩,除了大小合度,也要避免過度的高浮雕,上手都會弄斷線條的硯台,是不能玩的。

  時下有些硯台拍賣圖錄,一見端硯就說是老坑,一說老坑就直指是大西洞﹔硯形稍圓,或帶些石皮,就說是端溪子石。這樣說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自抬身價。其實,這些說法都是不科學的,十有九錯,收藏者千萬不要為圖錄上的這些說明文字所迷惑,以免花冤枉錢。

  又見有些端硯收藏者,良莠不分,把瑕疵當成名貴石品來追捧。過老的火捺、過粗的金線、過多的翡翠、過大的黃龍紋以及淚眼、死眼等,都不值得標榜,有不如無。再者就是盲目追眼。端硯行內,向有“追眼”、“炒眼”之風,火柴盒大小的老坑碎石,不可為硯,但偶出一石眼,輒要價數萬元。須知石品再美,也要生於可實用的硯台上方有價值。

  收藏者大多有“撿漏情結”,玩新端硯,能撿漏的機會很少。最有可能的“撿漏”,是一塊硯石外表上看不出什麼,開料后一看,各種名貴石品俱全。這樣的機會,不是沒有。老是想著撿漏,套用“賭玉”的做法去收藏端硯,大多數會吃虧。因此,不要指望撿漏,現在端硯的價格才開始啟動,光憑借時間差,就可以獲得可觀的升值回報。以時間和品質換取回報,這才是投資收藏端硯的正途。

(來源:北京日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