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海軍名將黃文田竟是武狀元 戰后冒死掃雷

卜鬆竹

2014年05月10日09:04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黃文田:從武狀元之后到海軍名將

  海軍馬口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資料圖片)

  黃文田(資料圖片)

  抗日戰爭時中國海軍自制的“海乙”式300磅觸發水雷。(資料圖片)

  文:記者 卜鬆竹

  1898年,在潮州市潮安縣孚中村裡,一個嬰兒呱呱墜地。家人為他起名黃文田,字力耕,寄托著這個工商業地主家庭裡長輩的希望。但是,這個男孩子長大以后,“耕”的並非腳下的黃土,而是更加廣闊的江海。他的名字和抗日戰爭中我國海軍孱弱但堅毅的身影融為一體。70多年前,發生在西江的那一場慘烈的馬口之戰,遏制了日軍突進的勢頭,而他的名字也因此被載入了史冊。

  宦途坎坷幾起幾落 急流勇退造福鄉人

  黃文田是清代武狀元黃仁勇的同村同族裔孫。1914年,他考上了廣東海軍學校,1919年畢業以后,又就讀於吳淞、煙台的海軍學校以及南京海軍槍炮魚雷學校。

  黃文田一生宦途坎坷。從1914年進軍校至抗戰結束的30多年裡,他先后更換了20多個職務,被解職賦閑失業達五六次之多。1932年后,因官場紛爭、政治不穩等原因,黃文田被解職。在以后的四年時間,他在廣東航海學校教書,當過駕駛科主任,也當過溫州船舶登記所主任和廣東緝私處督察員。最后才在軍方人士的推薦下重返軍界,在廣東綏靖主任余漢謀兼任總司令的第四路軍總司令部下面的參謀處任上校參謀。抗戰爆發后,余漢謀先后任命他擔任挺進第七縱隊副司令、粵桂江防司令部少將司令等職。在實戰中,其才干與英勇守土的精神遠超越先祖黃仁勇,是當時的廣東名將。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將粵桂江防司令部撤銷,黃文田隻好解甲歸田。他從南京回潮州途經上海,特地拜訪他的老上司李濟深,李鼓勵他急流勇退,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使黃文田矢志不再登仕途。

  回到家鄉孚中村后,目睹家園傷痕累累,他率眾興修水利,挖通雙溪嘴農田排灌渠,修筑戰時被毀壞的村道,並創辦了孚中小學,造福鄉人。其間,他一再婉拒官方要他出山的邀請。最后,他應邀到汕頭當一名引水員,自食其力,過著平民百姓的生活,處處凸顯出他的高風亮節。

  日寇眼中“黃老虎” 發動廣東最強江河反擊戰

  1938年10月21曰,廣州淪陷,國民黨海軍江防艦隊退守西江,司令部設在廣西梧州。日軍沿廣三鐵路推進,佔領了三水、河口等地並開始高筑炮壘。10月26日,黃文田果斷率領六艦,乘敵人腳跟尚未站穩之際向其猛攻,與駐扎於思賢窖、馬口山上的日軍展開了長達3個小時的激烈炮戰,摧毀敵軍炮壘4座。當各艦正沖擊金利馬口崗時,日軍的岸上炮台突然猛烈向艦隊發炮,同時派出飛機對艦隊進行轟炸,擔任旗艦的執信艦不幸被敵炮擊中,毀沉江底,兵員死傷逾半,艦長李錫熙受重傷后殉國,其他艦艇也有損傷。由於力量懸殊,黃文田遂命令撤退。馬口之戰是廣東抗日以來少有的反擊戰,遏制了日軍突進的勢頭。

  1939年10月,黃文田在肇慶桃溪村召開陣亡將士追悼大會,由水雷隊隊長黃韜負責修建“海軍馬口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全體官兵捐資、施工,1940年5月建成。紀念碑至今仍矗立江濱,為肇慶唯一留存至今的海軍抗戰紀念碑。

  馬口戰斗結束后數日內,日軍飛機對西江各艦實施輪番轟炸,除“平西”炮艇外,其他艦艇被盡數炸沉,至此,廣東海軍的作戰艦艇基本上損失殆盡。但廣東海軍並未放棄戰斗,海軍官兵或上岸作戰,或組成水雷隊,繼續扼守羚羊峽、高要一線,遏制日軍溯江西犯。由於中國守軍在西江肇慶段層層設防,日軍始終無法打通西江入侵廣西,進窺西南大后方,中日雙方在這條戰線上一直相持到1944年9月。豫湘桂會戰中,肇慶全境淪入敵手,西江防線隨之棄守。此前6年間,日軍不得不採取迂回兜擊的方法,由海路登陸廣西發動桂南會戰。從這個意義上說,弱小的廣東海軍已竭盡所能拖住日軍的入侵步伐,為中國陸軍在粵、桂、黔的作戰爭取了寶貴的回旋空間。

  在豫湘桂會戰中,黃文田率官兵擔負起狙擊日軍的重任。日寇對這位“黃老虎”恨之入骨,竟在一場惡戰之后將他家鄉孚中村的祖屋和全村數百間民房燒毀以泄憤。

  布雷高手:炸沉敵艦 活抓漢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海軍已經發展到航母、潛艇的新階段,對於海洋、江河的爭奪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戰局的走向。但百年的內憂外患,令中國未能建立一支現代化的強大海軍。海軍軍人雖然以不成功便成仁的決絕,以幾乎全部拼光的慘重代價,但未能取得更大戰果,實為遺憾,亦令人警醒。而以“水雷”作為水戰的主力,也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不得已而展開的。從1939年開始, 海軍對日作戰轉入了“以發揮水雷戰為中心”的新階段,布雷封鎖成為中國海軍對日作戰的主要形式。

  上海淪陷后,日軍對中國南大門虎視眈眈,日艦經常開至珠江口開炮轟擊,日機轟炸更為頻繁﹔敵人掌握著制空、制海權,隨時都有登陸的可能。而當時廣東海防兵力嚴重不足,裝備極差,彈藥器材匱乏,隻有千噸以下的大小艦艇20余艘,江防部隊官兵千名左右。面對強敵,黃文田當機立斷,全力設防和布雷封鎖江河要道,把廢舊艦艇和折價征用的大量民船沉放堵塞虎門至黃埔的航道,並在柳州設立雷械修造所,通過香港向外國購買TNT炸藥,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自制水雷2000多個,還募集離職海軍士兵歸隊組成11個水雷組,與原有的3支水雷中隊一道,完成了多處江口的布雷任務。

  1943年,黃文田在順德馬寧河水面布雷,把日偽“協力”號和1609號炮艇炸沉,當場擊斃偽海軍廣州基地司令陳皓,活捉偽廣東海軍司令薩福疇、軍需處處長何典燧等7名高官,黃文田命令將他們押解重慶審判、正法,大快人心,大壯軍威。

  1944年春,黃文田派水雷隊在順德李家河布雷5個,把日偽押運儲備券開往江門的“南海丸”炸沉,船上70多名日寇全被炸死。此后,水雷隊又在新會、天河、三娘廟等河道相繼炸毀日軍運輸輪“若泰丸”、“海剛丸”等艦艇。

  戰后冒死掃雷 恢復珠江口正常航運

  抗戰期間,侵華日本海軍被擊沉擊傷的艦船艇達到321艘,絕大多數為水雷攻擊所致。1945年對日反攻作戰開始后,中國海軍各支布雷隊改成掃雷隊,清除各地江河和海口的水雷及其他障礙, 疏通航道,以保証反攻部隊的水運安全和恢復正常航運。

  1950年夏,台灣蔣軍秘密到汕頭港口布下水雷,炸沉英籍來汕商船“新亞”輪、“安徽”輪和我海巡隊“長平”輪以及一艘漁船,30多人傷亡,損失大批貨物,汕頭港因此而停航。汕頭市成立“汕頭港掃雷指揮部”,黃文田應邀參加。這位水雷專家憑借淵博的軍事技術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鑒別水雷型號,計算敷雷軌跡,確定掃雷區域,設計掃雷方案,土法制造掃雷工具,親自指揮掃雷行動,冒著隨時觸雷的危險,經10天的奮戰,撈獲水雷8個,順利完成清掃任務,恢復了海上交通。

  翌年夏,黃文田又接受中南海軍司令部的邀請,到珠江口掃雷,也出色完成任務。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