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村三面環江,沿著江邊生長著20多棵古榕樹,這些古榕樹有400多年的歷史,據傳都是袁崇煥親手種植的。
一邊是東江,一邊是西江。石碣鎮和廣西梧州藤縣本不相連,卻因一個偉大的名字,彼此相牽,一邊是血濃於水的鄉情,一邊是漫漫求學路。他,就是袁崇煥,梁啟超眼中的“明末第一英雄”。
明朝萬歷十二年(1584年),袁崇煥出生在東莞石碣鎮水南村,父輩主要經營木材生意,常年往返廣東與廣西。隨后,父親袁子鵬帶著袁崇煥遷居新馬村(以前也叫白馬村),開啟了求學之旅,最終高中進士。
從東莞石碣鎮到藤縣新馬村,近400公裡的路程,開車需4個多小時。不過,當年袁崇煥跟隨家人往返,並沒有如此“坦途”,他們必須順江而下,然后從珠江口溯流而上,風裡來浪裡去,全程則需數日。
於是,“水”成了袁崇煥人生開啟的注腳。沿著東江、西江,袁崇煥帶著水鄉人的聰慧和堅韌,一路乘風破浪。不僅高中進士榮耀鄉裡,后來投筆從戎、戍守邊疆,忠心報國,書寫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1 故居古榕樹枝繁葉茂
從藤縣縣城出發,在省道上行走30公裡,一條水泥村道便出現眼前,路口處一塊木制牌子,指引著袁崇煥故居的方向。進入村道,一下有了進山的感覺,近20公裡的蜿蜒山路,一頭扎進了群山中,一直延伸到江邊,新馬村出現在眼前。
西江邊,5月的蟬已清脆地鳴叫,60多歲的袁偉軍坐在村口石凳上,眼前的袁崇煥紀念碑,高10米左右,每邊寬2.5米,白石米末抹面,黃琉璃瓦蓋頂,碑腳圍有水泥平台欄杆,周圍綠樹成蔭。
在一處工地上機器轟鳴聲再次響起,袁偉軍指著正在施工的建筑說,“這就是即將完工的袁崇煥紀念館”。紀念館就在紀念碑旁邊,正面是寬闊的江面,右邊則是年代久遠的聖帝宮。
繞過正在建的紀念館,沿著一條小道進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蓮塘。關於蓮塘,這裡還流傳著一個傳說。新馬村出納何勝華說,原來這裡不叫新馬村,而是叫白馬蓮塘村,蓮花池塘則古已有之。何勝華說,蓮塘旁邊有一口井,便是傳說中的“蓮花井”。傳說是這樣說的:有一年,井中突然冒出一支蓮花,清晨第一個挑水的村民能看到,每天如此。正好這一年,在相距數百裡外的石碣鎮水南村,后來名震大江南北的一代大將袁崇煥降生了。不過,萬歷十二年,即1584年6月6日,一個無甚奇特的日子,史料中並沒留下大人物降生時紅光滿天、紅霞遍地、電閃雷鳴,或者地動山搖之類的神奇故事。至於蓮花井傳說,無疑增添了袁崇煥的歷史神秘感。
蓮塘旁邊,一棵古榕參天,枝繁葉茂,眾多村民正在樹下納涼。樹腳下,一個牌子十分顯眼,上面寫著:袁督師手植榕。內容大概如此:村中有20余棵古榕,都有400多年的歷史,皆為袁崇煥親手栽種,並賦詩《榕生》,以寄托自己熱愛自然,渴望成才的志向。“這是臨時陳列室。”何勝華指著古榕旁一間磚瓦房說。屋內盡管有些雜亂,但物品十分珍貴,這些多與袁崇煥有關,有其故居的紅砂石石墩,以及當年袁督師喂馬槽,其余則多為文字資料。何勝華說,待紀念館建成后,這些將全部陳列在紀念館。
從陳列室出來,拐過一段小巷,便來到了袁崇煥故居。故居隱身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中,傍依著幾棵古榕樹,坐西向東,臨江而建,環境清幽古朴。從面積和殘留的地基看,規模比較雄偉。竹林中,一座“明督師袁公崇煥故居遺址”的紀念碑成了唯一的建筑。作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新馬村的何支書說,故居原來有9棟樓房,后因袁崇煥含冤受刑,族人因懼怕朝廷抄家而將居所焚毀。現在,故居基本是先保護起來,至於以后會否重建,尚未有具體規劃。何支書說,“此前,袁氏宗親會來看過之后,也要求先保護起來,以后再建”。
在故居右側,一條青石鋪成階梯直抵江邊,古渡口到了。沿著渡口拾級而下,歲月磨平了大青石上的棱角,袁崇煥當年穩健的步伐仿佛依稀可見。渡口上,一艘渡船正在候客,遼闊的江對面,正是平南縣。當年,袁崇煥和父輩往來兩廣,此渡口是必經之路。此外,由於生意上的需要,其家人在江兩岸間走動頻繁。藤縣圖書館何館長說,這主要是袁崇煥父輩在江對面有商鋪。
2 高中進士耀鄉裡
“他就是一個神童。”說起袁崇煥,藤縣博物館前館長李炎明贊不絕口。當年,袁崇煥14歲便取得秀才資格,這在當地是非常少見。明朝萬歷十二年(1584年),袁崇煥出生在石碣鎮水南村,祖父袁世祥、父親袁子鵬經營木材生意,常年往返於兩廣之間。小時候,袁崇煥就跟著家人在水南村一帶過著水上漂流的生活,東江-西江-東江,成了他們一家經常活動的路徑。隨后,父親袁子鵬帶著家人遷居藤縣新馬村,此處三面環江,環境清幽,江兩岸都有墟市,袁崇煥一家於是定居在此。雖然此處與水南村相隔數百裡,但臨江而居的習慣依然沒有改變。
少年時期,袁崇煥表現出了過人的聰慧,深得老師的喜愛。在《袁崇煥事略》中這樣描述:青少年時期,袁崇煥聰明伶俐,勤奮好學,且習文練武,年僅14歲便進入藤縣縣學,為弟子員(庠生),學業名列前茅,深得恩師李忻(教諭,武宣縣舉人)、肖如雲(訓導,國子監生)的喜愛和器重。在恩師的精心栽培下,袁崇煥不僅熟讀四書五經,而且對漢、唐、宋諸大家名文、詩賦及孫子兵法熟讀通曉。“不過,袁崇煥在求學路上並非一帆風順。”藤縣圖書館何館長說,袁崇煥小時讀書非常用功,在定居新馬村后,父親袁子鵬因有商鋪在江對岸,一日突見一群鴻雁往平南縣方向飛去,“意頭比較好”,遂決定讓袁崇煥到對岸的平南縣應考。
何館長說,當時由於袁崇煥佔用了當地一個名額,被人舉報。沒辦法,袁崇煥隻得重新回到藤縣應試,一舉拿下秀才。這一點,在其《游雁洲》一詩中可見端倪,“予居平南,初應童子試,被人訐,今改籍藤縣”。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23歲的袁崇煥到桂林參加廣西鄉試,成功考取舉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經歷了四次落榜之后,35歲的袁崇煥高中進士,隨后被派往福建邵武任知縣。明清時期,科舉盛行,袁崇煥一家原屬水上人家,做著木材生意,地位可算低微。因此,其父袁子鵬非常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躋身社會名流,從而改變身份。自小聰穎過人的袁崇煥自然而然肩負起了這個重任。考取舉人,高中進士,多麼榮耀的事情,放在袁崇煥身上也不例外。中舉人之后,袁崇煥與家人返回久別的東莞老家祭祖,並作了一首詩《登賢后回東莞縣謁墓》,開頭就寫道:“少小辭鄉國,飄零二十年。敢雲名在榜,深愧祭無田。”此外,他還作詩一首《秋闈賞月》,詩中,袁崇煥欣喜與豪邁之情溢於言表,頗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之感。
萬歷年間,每科進士名額不過百人,高中進士對於讀書人來說,“寒窗苦讀數十載,一朝躍龍門”,算得上讀書科考的巔峰了。高中進士后,袁崇煥邁過人生最重要的一道坎,迎來了一個關鍵的轉折,輝煌的人生由此開啟。
據有關史料記載,天啟末年袁崇煥遭讒去職,離京返鄉時,在廣州府逗留,引發了當地眾多文人墨客多次盛大聚會。隨后,當他再次執鞭督師薊遼時,袁崇煥從家鄉廣東出發,並有一批官員文人為之賦詩餞行。
3 敢於創新留佳話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從小就在東江、西江水域生活,水鄉人敢闖敢干、心胸寬闊、勇於創新等個性,在袁崇煥身上得到了極好體現。清朝官方編撰的《明史》也稱,袁崇煥為人慷慨,很有膽識。就連素來不合的上司、遼東經略王在晉也曾說,無論膽識氣魄和才華志向,袁崇煥都是出類拔萃的,並稱贊袁崇煥富有光明磊落的品格和寬闊容人的胸襟。拋開這些而論,青少年時期,袁崇煥在新馬村便將個性充分發揮了出來。尤其是其移植榕樹、灘道上跑馬練武,在當地傳下了一段段佳話。
新馬村三面環江,在袁崇煥故居附近,20多棵古榕沿著江邊環村而立,古榕樹都有400多年的歷史,古樹婆娑。村出納何勝華說,這些古榕都是袁崇煥親手種植的,從他的詩《榕生》可以看出:榕生在粵中,人以不材棄,盤曲勢參天,婆娑蔭覆地……望爾枝葉盛,庇護有新意,十年計匪遙,可以歲月記。縱斧摧為薪,一任后人事。相傳,這些榕樹都是袁崇煥從石碣老家移植過來的。何勝華說,村裡除了這些古榕樹,基本很少有榕樹,且周邊也很少種植。“這些古榕既能遮陰,還能保護河堤,抗風搏浪,涵養水土,儼然一道生態屏障,保護家園”。
在古榕樹下,村邊臨江有近千米長的河灘,是一個天然的跑馬場。不過,當時當地人出行主要依靠船隻,並沒有喂養馬匹,也沒有人騎馬出行。因此,在騎馬習武上,袁崇煥開創了當地一個先河。那是一個風雲際會的年代,但凡是大英雄必然有著敏銳的嗅覺,袁崇煥就是這樣的人。青少年時期,他就知道文武兼修,期待將來能做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當時,袁崇煥將河灘改造成了一個習武場所,時常與當地少年一起練習騎射。同時,他們還模擬雙方對壘,各持竹竿對陣“?殺”,常常搞得“人仰馬翻”,“火爆”場面吸引了許多村民圍觀。就連袁崇煥的啟蒙老師何信德也感慨說,袁崇煥將來長大后,必定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棟梁之才。對此,李炎明說這還得益於當時的“白馬汛”。明代的白馬村,已經有一個汛地,“汛”是明清時期朝廷所設的屯兵防守之地,在《藤縣志》、《蒼梧縣志》均有記載,“白馬汛”這個稱謂至少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
李炎明還說,自小袁崇煥就聰明過人,經常跑到10公裡外的“汛地”看人家練兵,然后回到家中勤加練習,逐漸掌握諸多軍事技能。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在《袁崇煥其人、其事及其精神》一文中說,袁崇煥的確是有大勇,為了國家利益,置個人生死於不顧。他是南方人,身材很矮小,又比較瘦弱,但幾次打仗,還是騎著戰馬同后金貝勒拼殺,實在有一種勇敢的精神。其實,這裡所說的大勇,除了袁崇煥自身的過人膽識之外,自然離不開袁崇煥小時候的文武兼修,為以后單騎出關打下了堅實基礎。
4 精神將永勵后人
“又不見,明督師袁崇煥山海關頭殺敵震遼東,迄今享廟,豐碑憑江倚……”這是開明中學的校歌,這是學校師生為了繼承先賢品德,弘揚前輩精神,精心譜寫了一首歌曲,為廣大師生傳唱。開明中學就在新馬村,一出校門便是蓮塘,袁崇煥故居就在旁邊。作為明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袁崇煥的精神對后世影響極其深遠,新馬村、開明中學自然也不例外。此外,藤縣圖書館內,有一個書櫃特別顯眼,這就是《明末民族英雄·軍事家袁崇煥文獻專櫃》。何館長說,在這個專櫃裡收藏了有關袁崇煥的書籍、電子文稿達500多冊。“我們還准備出一本《袁崇煥傳》。”藤縣宣傳部一名工作人員如是說,以此推廣袁崇煥品牌,弘揚袁崇煥精神。
關於袁崇煥精神,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則概括為:“仁”、“智”、“勇”、“廉”,這就是袁崇煥的魂。其實,所有這些表述都是一致的:他雄才大略,氣蓋當世﹔不為利誘、不圖名利。他精忠,愛國,正是這樣的浩然正氣和愛國精神,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髓。而作為英雄故裡,石碣鎮在打造袁崇煥文化品牌、弘揚袁崇煥精神上,一直不遺余力。在東莞,我們看到了打造“文化新城”的口號﹔在石碣,我們聽到了以一村之力保護英雄故裡的感人故事。
崇煥路、袁崇煥小學、袁崇煥中學、袁崇煥紀念園……一直以來,石碣鎮委、鎮政府不僅在硬件上積極打造袁崇煥文化品牌,建設文化名鎮,還在軟件方便不斷創新模式,比如每年的清明節期間舉行“我們的節日--清明祭英雄”活動﹔在小學開展“民族英雄”專題教育,以及與人民文學雜志合作推出的“石碣崇煥杯《人民文學》年度中短篇小說文學獎”等。不過,作為從水鄉走出去的英雄,袁崇煥還表現出了水鄉人特有的個性,即敢做敢為、勇於創新、胸襟寬廣等。這些個性,不管是福建邵武為官,還是督師薊遼,袁崇煥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寧為直折劍,猶勝曲全鉤。”這是袁崇煥一生的寫照。袁崇煥,一個民族英雄的品格和精神,無疑是石碣、廣東乃至中國極具分量的一個文化品牌。石碣鎮委書記梁榮業表示,作為英雄故裡,石碣鎮將大力打造袁崇煥文化品牌,目前正著手對袁崇煥紀念園的整體布局進行規劃,計劃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增設景點及籌建袁崇煥紀念館等措施,進一步發揮好袁崇煥紀念園作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打造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紀念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