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哭。幸運的是,我好像沒有太多眼淚,所以我的悲傷都留在心內。”
“真實並不總是美麗的,但是追求真實卻是美麗的。”
1993年5月29日,戈迪默與曼德拉一起唱國歌。
1991年,戈迪默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同年10月16日,大主教圖圖歡迎她領獎后歸國。
南非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納丁·戈迪默於當地時間7月13日在約翰內斯堡的家中去世,享年90歲。據她的家人透露,戈迪默是在睡夢裡平靜辭世的。
戈迪默199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的很多作品都在關注種族問題,反對種族隔離成為她寫作的最大主題。戈迪默曾幫曼德拉修改了1964年那篇著名的演講詞《為理想我願獻出生命》。在曼德拉出獄后,戈迪默是他最想見到的人之一。
戈迪默1923年出生在南非約翰內斯堡附近的一座小城,父親是立陶宛的猶太移民,母親是英國人。她15歲發表第一篇文章,此后筆耕不輟。她在金山大學就讀了一年,在這裡她結交了不少黑人作家及知識分子朋友。
和另一位來自南非的諾獎得主庫切不同的是,戈迪默的一生都拒絕移民至其他國家生活,即便是在南非實行種族隔離最黑暗的時期﹔即便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她的作品都無法在南非出版或被嚴格審查的時候。
為艾滋救援募捐寫作
戈迪默從不滿足於寫作本身,在81歲高齡時,當她看到流行樂壇很多巨星以舉辦義唱的方式為艾滋病救援募捐的時候,她在接受採訪時說“我自問,身為作家我們做了什麼?答案是什麼都沒有。”所以她找到20位頂級作家,合作推出一本短篇小說集《愛的講述》,將收入全部捐獻給艾滋病防治工作。這些人包括了加西亞·馬爾克斯、君特·格拉斯、阿瑟·米勒、大江健三郎、約翰·厄普代克等,他們一起為當年12月1日的國際艾滋病日獻出一份力。所有作家都應允不拿版稅,戈迪默還聯系了不同國家的13家書商,他們也同意不取分文利潤。
多部小說有中文版
86歲那年,戈迪默推出新書《時代故事:1954-2008年寫作與生活》,收集了過去55年中的超過91部非小說作品。記錄了55年來她在反對種族隔離風波中寫作受阻的生活經歷,也記錄了自己從剛果到古巴的旅行見聞,其中還有她對其他一些作家的思考,比如,對同時代南非作家庫切、威廉·普勞莫等人的看法,也包括對帕特裡特·懷特、沃萊·索因卡、海明威、約瑟夫·康拉德等他國作家的評論。雖然一直關注公眾事務,但看了這本書的讀者會發現,真正讓這個女人一生得到持續不斷能量的並非那些政治領袖,而是這些偉大的作家。
戈迪默一生共出版了14部長篇小說,她的《貝多芬是1/16黑人》《愛的講述》《我兒子的故事》等均有中文版。(記者姜妍)
【談戈迪默】
戈迪默是一個思想非常進步的英語寫作者,她反對種族歧視等一些不合理的現象。作為一個年老的女作家,她很有正義感,除了寫作,熱切關心世界上發生的各種不平等事件。因為涉及版權問題,她的作品引進不多。我們國家的出版社應該多引進這類嚴肅作家的作品,讓更多年輕人關注她。
——李文俊(翻譯家、《愛的講述》的譯者之一)
戈迪默雖然是南非人,但她是英語國家的人,她和英美文學界和思想家交往特別多,我記得《貝多芬是1/16黑人》有篇類似“穿越”的文章叫做《夢會亡友》,虛擬了她與愛德華·薩義德、蘇珊·桑塔格以及曼德拉傳記作者安東尼·桑普森三人在紐約一家中餐館裡的談話。
——楊全強(《貝多芬是1/16黑人》策劃引進人,編輯)(記者 柏琳)
■ 作品介紹
《我兒子的故事》
在這部小說中,戈迪默完全以一個黑人小孩的觀點敘述了一個在種族主義制度下由政治狂熱造成的家庭悲劇。它的主題是在一個難以容忍的社會中的愛情,以及存在於通往變化的道路上的復雜情況與種種障礙。
《貝多芬是1/16黑人》
本書是戈迪默在獲諾獎16年后推出的短篇文集,其寫作依然緊扣時代脈搏,許多主人公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身份,而這種身份所帶來的日益強烈的負罪感讓他們心力交瘁。從作品中可以讀出那些人到中年的人,他們渴望在新的時代裡,在政治手段的幫助下,能夠讓自己得到救贖。
《愛的講述》
這是中國文學翻譯出版界首次攜手國際文學翻譯出版界進行的公益活動。本書是戈迪默所編當今世界著名作家短篇小說集,所匯集的故事用不同的“聲音”——充滿活力、獨具個性的風格——寫就,反映了出自當代作家筆下、美妙絕倫的運用語言的可能性。他們包括加西亞·馬爾克斯、約翰·厄普代克、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大江健三郎、戈迪默、蘇珊·桑塔格、伍迪·艾倫等頂級作家。(記者 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