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麒墓”原本是在郝夢齡墓的左側 記者彭年 攝 (實習生夏中英)
15日,長城抗戰網總編賈元良發微博,呼吁修復抗日將領劉家麒墓。微博稱,劉家麒是抗戰期間犧牲的武漢籍將領中,軍銜最高的一位,“但是,劉家麒墓在‘文革’中被拆除,至今沒有恢復”。經多方打聽,記者得知劉家麒墓舊址位於武昌卓刀泉的伏虎山辛亥首義烈士公墓中。當日,記者前往探訪。
記者宋磊 實習生易思桐
墓址雜草叢生,難尋墓葬痕跡
記者來到卓刀泉,發現這裡沒有任何關於烈士公墓的路標指示,多位路人不知公墓所在。在附近經商的劉女士為記者指點了方向。她說,很少有人前來瞻仰、祭奠。
沒有像樣的路,記者在雜草間沿陡直的土坡登上伏虎山,在山間小道邊找到了烈士公墓區。這裡濃蔭蔽日,鮮有人跡。
長約500米的小道兩邊,分布著劉靜庵、劉公、藍天蔚、蔡濟民、孫武、吳兆麟等英烈的墓。記者此前了解到,劉家麒墓緊鄰另一位國民黨抗日將領郝夢齡的墓。但眼前所見,郝夢齡墓佔地約20平方米,中央有碑﹔原應在其側的劉家麒墓所在地,隻有亂枝草叢,難尋墓葬遺跡。
與其並建的郝夢齡墓已修復
劉家麒1894年生於武昌,1937年被任命為國民黨第9軍54師少將師長,當年10月,在忻口會戰中,與第9軍軍長郝夢齡同時中彈犧牲。同年11月17日,國民政府追贈劉家麒為陸軍中將,並將其靈柩安葬在卓刀泉伏虎山。
武漢民俗專家劉謙定曾對劉家麒生平作過考証和研究。他告訴記者,伏虎山辛亥首義烈士公墓始建於1928年,因劉家麒和郝夢齡同時犧牲,墓地並建於此,墓碑制式完全相同。
“文革”期間,公墓內的先烈墓不同程度地遭到損壞。劉謙定說,“上世紀80年代初,一些先烈的家屬要求重修先烈墓,后來,凡是提出要求的都修復了”,郝夢齡墓即為當時重建。
劉家麒在漢無一處紀念遺址
劉謙定說,10多年來,他一直奔走呼吁重修劉家麒墓,未果。
記者致電墓區管理部門——洪山區文化體育出版廣電局文體科,該科一位負責人稱:文物重建必須提交正式申請,並由專家組進行調查、評定,符合修復條件的才能獲批。至今,該科尚未收到任何重建申請或指示。
劉謙定介紹:“劉家麒的外孫女還在武漢,但她是聾啞人,也不識字,未提出修復申請。”
“劉家麒將軍是武漢人的驕傲,目前他在武漢沒有一處挂牌紀念的地方,這與其歷史地位和貢獻是不相稱的。”劉謙定說,武漢有四條為紀念抗日英雄而命名的道路——張自忠路、郝夢齡路、劉家麒路、陳懷民路,唯有劉家麒路無任何路牌標示,隱匿在“武漢天地”。劉家麒位於武昌曇華林的故居也一直沒有挂牌命名。
“這些抗日英雄為我們中華民族獻出了寶貴生命。對於他們僅存遺跡的保護,我們應該非常重視。他們絕不能被我們當代人以及子孫后代淡忘。”劉謙定說。
聾啞外孫女獨守將軍故居
住在得勝橋148號的劉家麒外孫女錢擁軍 記者彭年 攝 (實習生夏中英)
劉家麒將軍的故居在武昌得勝橋148號,是一座江夏民居風格的?清宅院。劉家麒的外孫女錢擁軍仍然居住在這裡。16日晚8時許,記者走進這所宅院,見到剛打工歸來的錢擁軍。
記者蔣太旭 實習生汪崢
老宅曾遭火災燒毀大半 至今未納入文保范圍
“武漢通”劉謙定對這座老宅作過考証。他介紹,上世紀20年代,劉家麒出錢托其堂兄購買了這座單層磚木結構的老宅院。至上世紀90年代,老宅保存完好。其大門臨街,進入大門為甬道,二門內依次為天井、正廳、天井、后廳及后院,沿中軸線兩邊有廂房。1999年,舊居內由房管所安排入住的一住戶不慎引發火災,老宅院大部被燒毀。
16日晚,記者走進這棟老宅院時看到,具有典型江夏民居風格的青石大門、甬道、二門及殘存的正廳北半部軒廊斗拱得以保存,木梁的雕花保留了明清建筑風貌。屋頂內梁上有黑色煙熏痕跡,應是那場火災的印記。
不大的宅院內住著多戶人家。院子空地上建有平房。在其中一間不足30平方米的屋子裡,記者見到了錢擁軍。屋內陳設簡陋,最值錢的家當是一台老彩電。
劉家老宅子一直未納入文物保護范圍。79歲的老街坊李平英說,下大雨時,錢擁軍住的屋子漏雨最厲害。
將軍上戰場前路過家門 吃了半碗面,待了不到兩小時
1937年“七七事變”后,劉家麒率部北上抗日路過武漢,曾回到這座老宅,和家人相聚了不到兩個小時。65歲的李洪秀是錢擁軍的舅媽。她告訴記者,劉家麒將軍的如夫人周繼珍生前時常談起劉家麒將軍最后一次回家的情形:那是個中午,有輛軍車停在家門口,劉家麒身披戎裝出現,非常威武。
劉謙定說,周繼珍老人曾告訴他:那天中午,她給劉家麒下了一碗面,他隻吃了幾口,一邊安慰嚴夫人和她,一邊親吻撫摸他的兒子和女兒。他對周繼珍說,夫人身體不好,孩子們又小,往后家裡的事還要請她多多辛苦。他在家待了不到2小時就匆忙道別。他出門后,嚴周二人大哭了一場。
對77年前發生的這一幕,46歲的錢擁軍所知甚少。提起外祖父,她打著手勢告訴記者,他是一位抗日英雄。李洪秀說,周老太太本來珍藏著劉家麒將軍留下的勛章和一些遺物,“文革”時害怕政治運動偷偷毀掉了,如今連張老照片都沒有留下來。
將軍獨女不知所終 聾啞外孫女在漢掃地為生
錢擁軍從小由外祖母周繼珍撫養長大。2004年,年近九旬的周繼珍在老宅裡去世。10多年前,劉謙定曾專程拜訪過周繼珍。她的講述,揭開了將軍身后不為人知的一段往事。
劉家麒30歲時與原配夫人嚴希曜在這座宅院裡結婚,周繼珍是嚴夫人從宜昌老家帶來的陪嫁丫環。嚴夫人隻生了一個男孩就患上肺病,之后再無生養。這個男孩還是個痴呆兒。這給嚴夫人的打擊很大,她總認為自己對不起將軍。
1935年周繼珍年滿18歲,嚴夫人給劉家麒、周繼珍及其父母做工作,要求劉家麒娶周做小以延續香火。劉家麒思想先進,並不同意﹔嚴夫人以死相逼,他才妥協。第二年,“如夫人”周繼珍在這個房子裡生下了女兒劉世端。
劉家麒殉國后第二年,日本人進攻武漢,兩位夫人帶著孩子逃難到宜昌老家。隻過了兩三年,嚴夫人的兒子與嚴夫人就相繼因病去世。日本投降后,周繼珍帶著女兒回到武昌老宅。后來迫於生計,周繼珍帶著女兒與貧農出身的錢繼培結為夫妻,又生下一個男孩。在繼父照顧下,劉世端長大成人,大學畢業后到青海工作。婚后,她回漢生下一女,交由母親和繼父撫養,改名錢擁軍。
李平英介紹,錢擁軍小時發生意外,頭部墜入湯銚子裡,耳膜燙傷,失去聽力,成為聾啞人。
錢擁軍的丈夫也是聾啞人。夫婦倆育有一子,今年23歲。丈夫和兒子在外打工,平時錢擁軍一個人守家。她每天要到位於武東的一家單位掃地,早出晚歸,非常辛勞。李平英說,錢擁軍近來時常喊腰痛,因怕看病花錢,她不肯上醫院。
劉世端數十年來很少回武漢。她是否在世,現在哪裡,武漢的家人也不知道。
他下葬之日,全市下半旗志哀
“劉家麒將軍是我們武漢人的驕傲!”16日,曾對劉家麒生平作過考証和研究的“武漢通”、民俗專家劉謙定向記者披露:抗日戰爭中殉國的武漢籍軍人中,軍階最高的就是劉家麒將軍。民國史專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袁繼成教授証實了這一說法。
劉謙定考証,劉家麒早年喪父,由祖父及伯父撫養長大,在糧道街、曇華林一帶求學。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后,他加入學生軍,后就讀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正在南京陸軍大學深造的劉家麒壯懷激烈請纓上陣。1937年9月,他被任命為54師少將師長,隨第9軍軍長郝夢齡一起率部開赴抗日前線。
1937年10月11日,山西忻口保衛戰打響,該戰役長達21天,“為華北戰場上當時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最為激烈的抗擊日寇的大戰役”。12日,忻口西北側南懷化主陣地被日軍突破,雙方步、炮主力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
16日凌晨,指揮部隊連續戰斗了幾天幾夜的劉家麒與軍長郝夢齡一起深入前線督戰,攻至距敵200余米處,在通過一段隘口時,不幸同時中彈,壯烈犧牲。
1937年10月24日,劉家麒、郝夢齡將軍的靈柩運抵大智門火車站,4000余武漢市民迎接忠骸。當年出版的《中央日報》、《大公報》自11月10日起,連續9天在頭版刊登《郝、劉二公治喪辦事處啟事》。
11月15日上午8時整,追悼大會在市總商會大禮堂(漢口中山大道的今市工商聯)舉行。以國葬儀式,全市下半旗志哀。武漢各界十余萬民眾前來瞻仰、悼念。
據湖北省圖書館館藏的《晉綏日報》記載,在劉家麒的追悼會上,劉夫人嚴希曜祭讀了自己撰寫的《祭禱亡夫》。在場者“無不落淚泣哭,場面極其悲戚”。當年的《大公報》配發社論:“劉家麒將軍永遠不死了,一切殉國戰士永遠不死了。”
當天,劉家麒將軍和郝夢齡將軍的忠骨葬於洪山卓刀泉伏虎山。11月17日,國民政府追贈劉家麒為陸軍中將。
1938年3月12日,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戰陣亡將士大會上說:“我們真誠地追悼這些死者,表示永遠紀念他們,從郝夢齡、劉家麒……到每一個戰士,無不給予中國人以崇高偉大的模范。”
1946年,漢口原日租界的“新小路”改名為“劉家麒路”。劉謙定說,遺憾的是,在數年前的搬遷改造中,此路的路牌及路標消失,至今沒有恢復。
(記者蔣太旭 實習生汪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