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62噸普賢銅像如何搬上萬年寺成千年之謎 或就地煉銅

2014年07月20日13:54    來源:華西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62噸普賢銅像搬上萬年寺成千年之謎 或就地煉銅

峨眉山萬年寺普賢騎白象銅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研究四川宋代冶金史、佛教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該銅像不但以驚人的重量聞名於世,而且雕鑄十分精致,銅像整體比例勻稱和諧,花冠雕鏤雅致,衣紋線條貼體流暢,神態安詳,平穩地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六牙白象造型生動,比真象還要高大壯美,重達62噸,為國內所罕見,顯示了宋代四川冶鑄工藝的精湛水平,是我國佛教藝術中的珍品之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賢銅像鑄造於北宋

普賢騎白象銅像在峨眉山萬年寺內。該寺位於觀心嶺下,海拔1020米,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關於它的鑄造年代,南宋僧人志磐《佛祖統紀》記載:“太平興國五年正月……敕內侍張仁贊往成都鑄金銅普賢像,高二丈,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賢寺之白水,建大閣以覆之。”

蔣超《峨眉山志·高僧》記載:宋,高僧茂真居白水寺,太平興國五年二月,奉詔入朝,太宗賜詩美之,館於景德寺。舒王元珍(宋太宗妃子)以夢兆諭真,真曰:“當有儲嗣。”果育仁宗。既歸,重興峨山六寺,后遣張仁贊?黃金三千兩,於成都鑄普賢大士像,高二丈六尺,至今供養。

史書均記載,萬年寺普賢騎象銅像鑄於宋代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而且把鑄造的時間、地點、主持人都講得清清楚楚。

據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導師胡昭曦教授考証:萬年寺普賢騎象銅像應鑄於北宋興國五年至大中祥符五年(1012)之間。這一分析是正確的。宋太宗於太平興國五年賜黃金三千兩鑄造普賢銅像,應該有一個設計、備辦銅料、邀請良工巧匠鑄造的過程。

銅像為各地分別鑄造

據有關專家分析研究,白蓮台以上為黃銅,六牙白象為青銅,分塊鑄成。每塊均鑄子母扣,施以鉚釘,然后再用銅汁焊縫。象腳分段鑄造,象腹、蓮台、普賢像內中空,以置佛經。象肩內有銅制井字形扯架,寬約6寸,厚約2尺。為了支撐象鼻,鼻內安有銅條4根,直徑1寸。銅像的大部分鑄件估計是在峨眉當地鑄造,而其精致部分(如普賢菩薩頭上的花冠)則在成都鑄造。

問題是,萬年寺山高缺水,蹬道崎嶇且曲折險峻,當時既無公路汽車,亦無索道起重機之類的現代機械,至今也隻有石徑小路相通,那些銅鐵大鑄件是怎樣運上去的呢?在當時的工藝水平下,運上山后又如何能焊接得渾然一體,天衣無縫?畢竟整個銅像的構建重達62噸。

就地煉銅鑄造龐大佛像?

萬年寺附近一裡許,有地名“銅廠溝”,曾辦過銅廠。而且,萬年寺附近地區有銅礦,並有冶銅歷史,1958年所謂的“大躍進”運動中就曾用土高爐煉出了銅。

據鑒定,這裡的銅礦是一種“雞窩礦”,比煉鋼鐵還容易,所以有人推測,北宋時期的工匠們,為了避免山高路遙,運輸不便之苦,可能就地煉銅來鑄造佛像。再說,“后遣張仁贊”也好,“敕內侍張仁贊”也好,都著重於表述朝廷的決定。張仁贊來四川后,從實際出發,改變一下鑄造地點,既省工省時又省事,也未嘗不可。

而且,此說還有一佐証,民國年間劉君澤《峨眉伽藍記》說:在普賢銅像鑄成后五百年,為(明朝)嘉靖甲午,有別傳和尚者,構造伽藍,曰佛牙殿,鑄銅佛像三個,銅鐘二個,今並存(萬年寺)毗盧殿。也就是說,事隔五百年,又有一位高僧在萬年寺鑄造銅鐘、銅像,而且,他所鑄造的三尊銅佛像今天仍立於萬年寺后殿,其規模不亞於普賢騎白象銅像。這是不是緣於萬年寺一帶有煉銅之便?

於是,62噸重普賢銅像是如何搬上萬年寺的,成為一個千年之謎。

(李豫川)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