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東方好萊塢綠葉也"金牌" "奸人堅"近乎主演(圖)

石堅 唐若青

2014年07月22日08:53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東方好萊塢 綠葉也“金牌”

  石堅

  唐若青

  ◎獨孤島主

  在港產影視尤其是電視劇集中泡大的一代人基本有一項共同體驗,在片尾字幕中一一對應演員與角色,天長日久,若干張熟悉的面孔深印腦海,與牢記的名字一起,成為一種無意識。這樣的場景似乎在觀看西方影視作品中很難復現,一方面歐美的影視制作規模與視野更大,不會出現如香港這樣密集的龍套或配角扎堆重復出現。港產電影或電視,有時哪怕出場幾分鐘的龍套,背后往往也承載了精彩的歷史與文化。彈丸之地的演員群落,光環起落之快,令人難以想象,曾經的“東方好萊塢”,背負太多家國變遷的后遺症,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將近20年黃金年代中,香港影視演員群體中,那些被人記憶至今的“金牌綠葉”也同步見証了世變時遷。

  內戰中后期的香港,移來大批來自內地的演藝人才,包括戰前即是港粵本土、去內地從業又回港的人員,亦包括在內地出生成長甚至走紅的編導演等。在永華電影公司攝於1948年的國語片《清宮秘史》中,既有如周璇、舒適這樣的大牌明星飾演珍妃與光緒,也有表現搶眼的慈禧太后(唐若青)、袁世凱(羅維)及李蓮英(洪波)等,基本上這樣的陣容便是香港電影真正建立主體性(1949年后)之前的經典搭配,唐若青、羅維等亦可以視作是“金牌綠葉”的代表。

  飾演狠辣慈禧的唐若青,是中國影戲史上一代大家唐槐秋先生的女兒,曾是其父所主持的中國旅行劇社的台柱,被譽為“話劇皇后”甚至有人認為曹禺《日出》中的陳白露,某種程度上就是根據唐若青的形象而定制。抗戰后唐在香港出演電影,出演《清宮秘史》時年方而立,其后李翰祥《倩女幽魂》的樹妖姥姥也令人印象深刻,直到上世紀70年代,在麗的電視尚能出演配角,如《鱷魚淚》中的趙老太等,角色很小,依舊收放自如。而飾演袁世凱的羅維自不待言,在上世紀50年代擔綱數十部影片的配角之后,轉型導演,上世紀70年代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等,皆出於其手筆,生於江蘇的羅維,在南下香港后的數十年內,由演員轉為導演,甚至參與了香港電影動作片潮流的推動,可視作是南來影人的縮影了。

  上世紀整個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在狹小空間及激烈競爭中,頑強地生根發芽,在香港經濟起飛之前的這一所謂“奮斗期”,電影裡的配角,辨識度並不如今天來得高,一方面是當時香港電影中的角色刻畫相對單一,另一方面,當時電影的傳播力固然不讓今日的電視與網絡,與后來的電視台作品在每一集后播放詳細的角色、演員對應表不同,早先的香港電影,隻有片頭演員表,一次過,因此很難形成有效的大眾辨識機制。

  但作為影片綠葉,這些演員本身的專業背景與素養都是極強的,諸如何壁堅、良鳴等,雖長期擔任配角,但本身在話劇界或幕后皆有不俗建樹(良鳴是鄭少秋的啟蒙老師)。這些大量跨界的人才出演電影,本身即是香港電影工業艱難發展的現象表現。粵語片配角之王石堅可謂家喻戶曉,由胡鵬開創的《黃飛鴻》系列中頻頻出現的翻拍“奸人堅”到大小粵語片裡的家長、惡霸等多面角色(如李鐵導演的《天長地久》等),是上世紀70年代前港產粵語電影中最家喻戶曉的一位綠葉,而其角色重要性已經超越了一般靜態安置的配角程度,近乎主演了。

  上世紀60年代后期,粵語殘片日益勢微,邵氏的國語電影經歷輝煌,由邵氏“南國電影培訓班”及一系列類型片生產而涌現的片場制度下的配角演員(與后來的電視台情形類似),憑借大量的出鏡與被識別(邵氏影片中已經開始以角色、演員對應的字幕來建立演員在觀眾中的識別度),如谷峰、王青、井淼等相對資深的演員,作為配角登場時,亦能喚起觀眾強烈認同。

  上世紀70年代電視業大發展,大量電影演員轉投電視台,繼續表演生涯,此刻大量的配角戲骨,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蔚為風潮的長篇劇制中,皆有不俗表現,比如唐若青在《鱷魚淚》,良鳴在《浮生六劫》。一些人到中年的編導演等亦加入到配角隊伍,如導演吳回、粵語片天王張瑛等,電視的超長篇幅也造就了電視配角們形象前所未有的廣泛傳播。

  上世紀80年代初,無線電視劇《上海灘》中出現了上世紀50年代的粵語片巨星張活游飾演的配角,標志著香港電視在“摩登時代”“摩登配角”的登場。一方面,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獨當一面的主角大佬轉型在電視劇領域繼續發揮余熱,如上世紀60年代粵語片明星王偉、周聰、胡楓等,將上一個時代的演技轉換為經濟騰飛后視野更加開闊的港人得以欣賞的精湛表達,另一方面,由無線電視的演員培訓班及原邵氏班底的演員構成的跨越年齡的配角陣容,為電視劇批量生產下的表演文化添磚加瓦,令多樣題材與規格的劇集在表演上(具體制作細節自然不經考究)群賢畢至,抓人眼球,經典角色在將近二十年時間內層出不窮。

  而電影領域的演員更迭直接影響到今日,上世紀80年代“新浪潮”創造的全新影像語言亦令電影中的配角模式產生深刻變化,一部電影的配角,其作用不再是單純完成一個角色模型,有時候與主演關系難舍難分,同樣決定整部影片的風格與編劇法。黃金年代的香港電影,配角的出彩程度一點不亞於主演,甚至蓋過,比如《警察故事》裡的董驃,在飆戲程度上絲毫不亞於成龍,而黃金時代涌現的一大批配角,乃是經歷了電視長篇時代的歷練而在表演上爐火純青的“浴火鳳凰”的一代人,他們與同樣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歷電影批量化生產塑造的演技之王們一起,打造了最輝煌的港產片帝國中令人大呼過癮的綠葉表演,如曾江、朱江、廖啟智、盧海鵬、羅蘭、黎耀祥(配角時代)等數不勝數的影帝級別綠葉配置,在今天依舊發揮巨大能量。

  這一長達20余年的輝煌時期標志著香港電影、電視的表演文化隨著經濟全面提升與變異而不自覺地轉身成為大眾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港產配角亦具備了更多事關影片及電影文化狀況全局的作用與象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由香港電影金像獎(恰好亦是30余年前創辦的)最佳配角獎項,也可看到過往香港電影工業的變化過程。而對廣大經歷過這30年潮起潮落的內地觀眾來說,影像啟蒙的意義則更為重要。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