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4日電 (陳苑)21日,由韓國漢文學會、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等主辦的韓國漢文學會2014年國際學術大會在杜甫草堂博物館舉行。據韓國高麗大學教授、韓國漢文教育學會會長鄭載?介紹,早在1483年,韓國就已將杜甫的1400多首詩歌全部翻譯成了韓語。“在韓國初中和高中的課本中,還收錄了杜甫的《春望》等詩作,所以隻要是中學畢業生,都知道杜甫。”
“言詩不及杜,如言儒不及夫子。高麗王朝中期的文人崔茲曾經如此將杜甫與孔子相比,可見杜甫的影響力。”韓國高麗大學教授尹在敏在本次大會上說,杜甫作為世界矚目的大詩人,不僅對中國文學影響深遠,也對漢文化圈中的古代東亞各國影響深遠。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莫礪鋒長期研究杜甫詩作,他曾在央視《百家講壇》節目中介紹,從13世紀開始,杜甫的詩歌就在我們的東亞鄰國進行廣泛傳播,韓國、越南、日本,杜甫的影響早就越出國界,他是一個世界文化名人。莫礪鋒還提到,早在15世紀,韓國就出現了世界上首部完全把杜甫詩譯成韓文的著作,叫《杜詩諺解》。
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更做到了情、景與時事的交融,最具代表性的詩歌是《春望》、《劍門》等。據鄭載?介紹,杜甫的《春望》等詩作已被收錄到韓國初中和高中的課本中,“隻要是中學畢業生,都知道杜甫。”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背景資料: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現存詩歌1400多首,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春望》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淒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挂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淒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之情。
(本文參考:四川日報、央視網、中國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