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版
2003年,為慶祝中國戲劇梅花獎創辦20周年,徐曉鐘導演了“梅花版”《雷雨》,由梅花獎得主共同演繹,每一幕都會換一組演員,觀眾可看到三個“周朴園”(王衛國、魏積全、宋國鋒),三個“繁漪”(肖雄、高俠、夏軍),三個“周萍”(濮存昕、康愛石、陳希光),三個“魯侍萍”(張九妹、劉美華、王麗雲),四個“四鳳”(肖虹、楊春榮,另兩位為特邀演員)。
明星版
2004年,制作人葉惠賢運作了一個“明星版”《雷雨》,一時風頭無兩。此版由陳薪伊執導,達式常、濮存昕、潘虹、蔡國慶、雷恪生等人主演。“明星版”結合了當代人的審美,賦予戲劇更人性化的色彩,突出命運主題。
詩意版
2007年,導演王延鬆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多位資深藝術家以及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帶來了一個新版《雷雨》。該劇著重呈現了曹禺原作中的詩意。此版最大的改變是恢復了《雷雨》原劇中的序幕和尾聲—序幕和尾聲在絕大多數《雷雨》的演出中都是遭到刪節的。而曹禺創作《雷雨》的本意卻是“我寫的是一首詩,一首敘事詩……”。為此,導演找來曹禺中學時代的詩作《不久長》作為歌詞,譜曲后由歌隊吟唱。學者、劇評人胡薇認為,此版較之其他版本最大的不同在於“運用意象、象征以及對人物的心理空間的展現等手法來觸摸人物的內心、開掘戲劇場面”。導演甚至做出了淡化情節的處理,比如戲劇性最強的第三幕在舞台呈現中減到了18分鐘。
音樂戲劇版
2010年,易立明的《閱讀〈雷雨〉》在“林兆華戲劇邀請展”上演。這是一部重新解讀經典的音樂戲劇,提取了原劇中的重要台詞和段落進行重組拼貼,使觀眾體驗到閱讀時的意識流動。台詞與音樂共同構建起一種當代的審美和思想。戲劇家林蔭宇認為,此版《雷雨》是真正有突破的。
邊演邊拍版
2012年,80后戲劇導演王翀將《雷雨》“升級”成《雷雨2.0》在木馬劇場首演。《雷雨2.0》是以曹禺劇作《雷雨》為藍本的后現代劇場作品,對經典文本進行了大膽解構。劇中的人物、人物關系以及所有台詞都來自《雷雨》原劇,但故事背景被放置在上世紀90年代,劇情也拆解得面目全非。現場有四台攝像機與二十來位“演員”同時工作,如同一個忙亂的電影拍攝現場,所有影像都實時投影在幕布上。舞台電影的部分展現的是一部女性主義的藝術影片。
紀念活動版
適逢《雷雨》80周年,今年林兆華和馬福力這兩位中國和瑞典的重量級導演也拿出了他們版本的《雷雨》。林兆華強調,他的《雷雨2014》“不是戲”,而是一個紀念活動。甚至在節目單上,他的身份也從“導演”成了“活動策展人”。《雷雨2014》全劇長一個多小時,圍繞主人公“周朴園”展開,情節保留了原作中的幾個重場戲。舞台是極簡的現代風格,並有室內樂團現場伴奏。
肢體版
與林兆華版同期“開擂”的是鼓樓西劇場版的《雷雨》。瑞典導演馬福力運用大量肢體動作重新建構了《雷雨》,並以四鳳的“純真之眼”切入劇作。該版本盡管有著獨特的立意,但也被一些劇評人批評改編太流於表面,沒有吃透原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