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80年《雷雨》的N種面孔 10位戲劇人談“經典”

2014年07月31日09:59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80年《雷雨》的N種面孔 10位戲劇人談“經典”

80年《雷雨》的N種面孔 10位戲劇人談“經典”

曹禺著《雷雨》初版序手稿。

80年《雷雨》的N種面孔 10位戲劇人談“經典”

1954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功上演了《雷雨》。

80年《雷雨》的N種面孔 10位戲劇人談“經典”

2004年,制作人葉惠賢運作了一個“明星版”《雷雨》。

80年《雷雨》的N種面孔 10位戲劇人談“經典”

  適逢《雷雨》80周年,今年林兆華和馬福力這兩位中國和瑞典的重量級導演也拿出了他們版本的《雷雨》。

  彈指一揮間,《雷雨》這部中國話劇經典已經問世了80年。80年間,《雷雨》也在舞台上經歷了每個時期的不同詮釋。而如今,除了北京人藝1954年沿襲至今的“權威版”《雷雨》,我們時常能看到的卻實在寥寥無幾。

  戲劇終究是現場的藝術,戲劇的使命也是不斷與當代人建立聯系,促發新的思考。隻有一種所謂的權威解讀,無疑難以滿足更年輕觀眾的需求,上周人藝版《雷雨》遭遇青年學子哄笑的新聞事件可見一斑。自1934年橫空出世起,我們的舞台上還曾出現過什麼樣的《雷雨》,什麼樣獨到的解讀,新京報帶領讀者一起回顧一下。

  前世

  《雷雨》1934年7月發表於《文學季刊》1卷第3期,1935年4月留日中國學生戲劇團體中華話劇同好會在東京神田一橋講堂公演《雷雨》。同年8月,天津市立師范學校孤鬆劇團演出了呂仰平執導的《雷雨》,曹禺本人也曾現場指導了排練。劉西渭在《大公報》撰文稱贊《雷雨》“是一出動人的戲,一部具有偉大性質的長劇”。

  1935年10月,中國旅行劇團在天津新新劇院公演《雷雨》是國內職業劇團首演該劇。但中旅版受到當時左翼思潮的影響,以暴露大家庭罪惡、反封建與個性解放為主題,有著時代的局限性。

  1949年后,《雷雨》被列為“五四以來優秀劇目”,在發展人民戲劇事業的指示下,北京、上海、遼寧、湖南等地的專業劇團都開始排演《雷雨》,其中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版《雷雨》為代表。北京人藝踐行現實主義精神,在創作上精益求精,但也始終沒能跳出“社會問題劇”的框架來演繹《雷雨》。隨著“左傾”思潮的加劇,1959年上海人民藝術劇院吳仞之導演了一版《雷雨》,從階級革命論出發,突出“封建壓迫與勞資矛盾這兩條線”,周朴園被處理成凶惡的買辦資本家,繁漪和周萍被定性為“極端的利己主義者”和“十足的資本家闊少”。魯家四人則以受迫害者的形象出現,魯侍萍的反抗性得到加強,魯大海的階級覺悟被拔高,甚至魯貴市儈嘴臉也得到改善。上海人藝“階級斗爭”版《雷雨》一度也影響到北京人藝的演出。

  (以上史料整理自陳希的《〈雷雨〉:未完成的演出》)

  今生

  人藝版

  1954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功上演了《雷雨》(上圖),鄭榕、朱琳、於是之、呂恩、蘇民、胡宗溫等人演繹,此版也被奉為經典。北京人藝目前正在上演的第三版《雷雨》由楊立新、龔麗君、王斑等人主演。73歲的顧威導演在人藝老導演夏淳執導的第一版基礎上,排出了這一版《雷雨》。顧威版把繁漪“扶正”,成為《雷雨》的第一主角,其他則都沿襲了1954年的首演版本。顧威認為,堅持現實主義的演法是北京人藝的傳統,“觀眾可以通過這個《雷雨》看到某種標准,看到最接近曹禺原著的精神狀態”。

  沒有魯大海版

  1993年,王曉鷹導演曾在當時的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排了一出沒有魯大海的《雷雨》。排戲前,王曉鷹當時在中戲的導師徐曉鐘帶他去北京醫院見了曹禺。曹禺對王曉鷹說:“這是一條很艱難的道路,但是很有啟發性,這能讓《雷雨》進入一個新的世界,它已經很舊很舊了”。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