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靜池兩側號舍 申冉 攝
館藏的清朝樟木所刻耕讀傳家木雕,展示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舉之路。 申冉 攝
“明經取士、為國求賢”作為古代中國科舉考試秉持的規矩,在南京夫子廟江南貢院正門前,這八個大字經過重新整修過之后,顯得格外醒目。7日,記者隨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院長劉克成,探訪了由其設計、環繞江南貢院原址內480歲高齡的省級文物明遠樓為核心建造的中國科舉博物館,該博物館將於近日向社會公眾開放,展現中國明清科舉考場的盛況。
位於南京夫子廟核心位置的江南貢院,始建於南寧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至清光緒年間,該貢院已與順天(北京)貢院並稱“南闈”、“北闈”,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公務員”考場。到清代同治年間,已建供考試用的“號舍”有20644間。
來自全國各地的貢生,每年源源不斷進入這些號舍,而從這些狹小僅能轉身的號舍出來之后,上至狀元榜眼探花下至無名秀才,則各自走上不同的官宦之路。
在2萬余號舍的中心位置,是高達三層的“明遠樓”,供考官巡考監考所用。這座已有480歲高齡,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的木質樓閣“明遠樓”,據介紹,在民國時,雖然周邊陸續被辟為市場,明遠樓兩側的百間號舍和明遠樓本體所幸保存完好。
近年來,為完整展現夫子廟江南貢院的歷史風貌,南京市政府對明遠樓及其周邊進行了修繕復原,並以明遠樓為核心設計了一座規模龐大的中國科舉博物館。
當天,記者來到尚在后期布展階段的博物館,穿過兩側刻有“明經取士、為國求賢”、上書“江南貢院”大字的木質牌坊,迎面既是一湖碧波靜池,靜池水面倒映著的恰是正前方的三層樓閣“明遠樓”和樓兩側的兩座漢白玉塔,而在靜池兩側則是重建的兩排黑瓦號舍。號舍門前均白底黑字書寫著“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等斗大漢字。
“這靜池以墨色為底,四方四正,象征著對古代書生最為重要的文具之一硯台。”作為該博物館的設計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院長劉克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詳細介紹了他的設計理念,這片看似硯台的四方靜池實為科舉博物館的整體屋頂,讓人驚訝的是,原來整個博物館以四方形盒子裝深埋於地下,隻留了三分之一的部分露出地面,可謂深藏不露。
靜池前的平台兩側,有下到博物館的樓梯,沿著樓梯往下行,就到了科舉博物館收藏展出中國幾千年科舉文化瑰寶的地方。
“博物館的本體我設計了一個極具現代理念的建筑,整體好像一個塵封依舊的歷史檔案盒等待人們開啟,其間或打開一段深藏的陳年往事,或展開一卷泛黃的金陵畫卷,把歷朝歷代的科舉制度發展史料,當作一個立體空間的史書疊加在一起。”劉克成告訴記者。
在展覽館內,記者看到了歷朝歷代留下的殿試卷等各類試卷、狀元進士匾額、木雕、石刻、器具以及反映科舉考試制度的各類憑証、武舉石等。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截至目前,該館已經從全國各地收集到了科舉文物7000余件,將陸續放入展覽館內展出。
據了解,位於南京夫子廟地區的中國科舉博物館,總佔地面積約6.63公頃。按照規劃,一期工程為明遠樓以南、以西部分,佔地2.75公頃,規劃建筑面積9.2萬平方米,主要是修繕保護部分號舍和明遠樓等遺存,建設科舉博物館主體和必要的配套設施。二期工程尚在規劃當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