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少驊扮演的鄧小平。(資料圖)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照。(資料圖)
48集電視連續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正在央視熱播,8月11日晚播出第三、四集,隨著劇情的推進,馬少驊扮演的鄧小平也越來越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在觀眾的印象中,歷史人物往往起用“特型”演員,這次卻去掉了“特型”,沒有追求第一眼印象。制片人高成生告訴記者,在起用演員方面就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從以前特型演員的形似向神似轉變。通過演員的演技來追求神似,能得到更多觀眾的認可。
神似是潮流更是追求
為什麼選擇馬少驊演鄧小平?這是所有觀眾最關心的話題,因為馬少驊曾經成功塑造了另一位歷史人物孫中山。導演吳子牛向記者透露:“我認為好演員很多,但是不是所有的演員都可以演鄧小平。我認為,要出演鄧小平,首先要像,外形和氣質得有7分近﹔第二,一定要講四川話,從我記事起,我就知道鄧小平隻說四川話,我就不能想象他說普通話,這是我的堅持。”吳子牛說,當他見到馬少驊第一眼時,就立刻問他是否會講四川話,沒有想到對方立刻用一口標准四川話回答了他,“那一刻,我心裡的一個大石頭就落地了。”
吳子牛坦言,一開始也有人質疑,以孫中山形象烙印在觀眾腦海中的馬少驊,能不能演好鄧小平﹔甚至還有人質疑這一版的鄧小平神似,但形不似。“在試看片會上,第一集放完,毛毛(鄧榕)就說:‘這就是我們心目中的老爺子。’我們總制片人聽到這句話,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這些都和馬少驊的投入有極大的聯系。”
高成生也向記者透露,其實在世界影視范圍內,歷史人物的塑造越來越少地用特型演員來完成。“大家熟悉的很多大片,比如《林肯》等等,其實都是找非常好的演員來完成塑造,核心是神似。至於外形,已經可以通過化妝、后期等各種方法來進行彌補。”
領悟情懷才能成功塑造
除了幕后團隊的信任和打造,馬少驊自己的努力當然也是角色成功的關鍵。為了演好鄧小平,馬少驊不僅一個月增肥20斤,戒了多年的煙又重新抽起來,更關了電話、不看電視,把所有有關鄧小平的資料、圖書、文獻、錄音找出來“惡補”。每天拍完戲回到房間,馬少驊的房間總能傳出來聲音,他在房間中一遍遍地播放鄧小平的音頻資料,讓自己休息的時候也不出戲。“演鄧小平這樣的歷史人物,不光只是表演技術上的‘像不像’,更重要的是思想、胸懷、性格等,能不能夠得著。”馬少驊說,那段時間,他常常默念鄧小平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用心體會那是一種怎樣的情懷。
“真正領悟到的時候,才摸得到、夠得著。”馬少驊告訴記者,當自己用盡所有的力量去貼近鄧小平的時候,第一天、第二天,自己還會按照劇本一字不差地拍,拍到三分之一,就開始改一些台詞,再到后來,有些戲份甚至可以丟掉劇本,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繹。
說到和鄧小平的緣分,馬少驊想起了兩件事情,一個是曾經有位化妝師在給他化妝的時候,提到可以試試鄧小平這個角色﹔還有一件,是他曾經給一部紀錄片中的鄧小平配音。去年8月,馬少驊同時接到兩部電視劇的邀約希望他出演鄧小平。反復掂量之后,馬少驊還是決定到《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組試鏡。在北京電影制片廠試裝、試戲,所有一旁觀看的人都在鼓掌,“那一刻,我決定了,我要演。”而從接拍到開機,隻有一個月的時間。
四川日報記者常雄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