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領導、中央電視台與華影文軒影視公司等攝制出品的48集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正在央視一套熱播。該劇從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拍到1984年實行全面改革開放,呈現了粉碎“四人幫”、恢復高考、鄧小平訪美、知青返鄉、包產到戶等歷史事件,也出現了華國鋒、胡耀邦等人物,還首次細致描繪了鄧小平的家庭生活。昨天,總編劇龍平平(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鄧小平研究專家)透露,該劇從劇本到成片都經歷層層審查,但“送審一路暢通”。而這部劇較以往講述鄧小平的作品,龍平平認為,最大的突破是“平視”。
京華時報記者高宇飛許青紅京華時報制圖汪春才何將
>>劇本與立項
□主創還原
歷時四年大綱修改十余次
總編劇龍平平透露,2009年有關部門就決定請中央文獻研究室牽頭創作以鄧小平為題材的電視劇。龍平平回憶當時領導的要求有三個:“希望時間段放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到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前后﹔核心要反映鄧小平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形象﹔要反映國家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在我的理解就是要反映鄧小平和一個時代。”
於是中央文獻研究室成立了以龍平平為首、專家和作家相結合的編劇團隊。劇本創作歷時4年,編劇之一張強稱劇本修改過無數次,光劇情大綱就改了十幾稿,最終完成了近60萬字的電視文學劇本。總編劇龍平平稱拍攝這樣一部劇,難度在於要找到新視角,“我們希望觀眾可以平視偉人,了解他真實的生活,而非仰視。”而就劇作題材而言,龍平平認為當代人寫當代史,難度很大,“它離我們太近,關於小平的一些事有的有結論,有的沒有,如何客觀反映很難。”
>>選角與拍攝
選馬少驊 形與氣有七分近
鄧小平的特型演員最讓人熟悉的是盧奇。制片人高成生稱,選擇馬少驊演鄧小平,一開始很多人都有過擔心,“但最后無論劇組、還是鄧家人都覺得他形神兼備”。導演吳子牛坦言沒有刻意選擇特型演員出演國家領導人,堅持用馬少驊是因為外形和氣質有七分近,且能講四川話。
制片人高成生透露,該劇投入巨大,劇組常規人員是500多人,劇中有名有姓算人物的演員有100多人,取景范圍包括北京,安徽的鳳陽、黃山,深圳,西雙版納等地,並分了三個組,拍攝時間達112天。“我們1月份做后期,播出前都還在改,七個月的后期,工作人員連機房都沒有離開過,光我們刻的碟片,給各級領導修改的光盤就一兩千份,剪片子的機器都好幾天關不了機。”
導演吳子牛介紹,該劇按照鄧家原址以1:1.25的比例進行還原,演員們常常等一天隻為拍一個場景,而演員進組前人手一本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
>>修改
程序嚴格但送審一路暢通
與以往不同的是,該劇首次在熒屏上出現華國鋒,並展現了赴中央工作后的胡耀邦,涉及到粉碎“四人幫”、“大逃港”等事件。龍平平直言:“我們的審查,從劇本到成片,一路暢通。程序多而嚴格,手續很多,但沒有遇到任何困難。”
總導演吳子牛昨天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這部劇對‘文化大革命’的大尺度描寫,應該是第一次。”
◎對話
記者:劇中有印小天扮演的田源“大逃港”的戲份,這是之前熒屏沒有呈現過的,擔心嗎?
龍平平:田源這個角色,我一直在心裡打鼓,不知道能不能通過。但十八大后習近平第一站是去廣東調研,他多次談到逃港,我們也沒理由回避。
記者:胡耀邦的戲份呢?龍平平:胡耀邦的戲份非常重,甚至有人說這個地方對他的作用體現還可以再突出點。我每天都在想怎麼能拿捏得更好一點。華國鋒、汪東興、陳永貴等,絕大多數是第一次在熒幕出現。
記者:粉碎“四人幫”當晚緊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前,華國鋒高聲宣布“粉碎‘四人幫’,是毛主席生前的部署”,這個有文獻可查嗎?
龍平平:可以查到,有“紅頭文件”——中共中央通知(中發[1976]16號)。文件第三部分有一段話:“1975年5月3日,毛主席就指出:他們的問題,‘上半年解決不了,下半年解決﹔今年解決不了,明年解決,明年解決不了,后年解決’。”在當時的場合下,華國鋒講這句沒有問題。
記者:后來看片,有細節錯誤的地方嗎?
龍平平:缺點多得很,前晚就看出了問題。有台詞說“現在高三學生不會做一元一次方程”,但我今天查了,那時候沒有高三。毛主席要求那時縮短學制,初中、高中各兩年。我作為主編劇,向觀眾道歉,這是我們的不嚴謹。
記者:葉永烈發文說,鄧小平知道“四人幫”被抓捕后說的第一句是“看來我可以安度晚年了”,但劇裡是“我還可以再干20年”,能否解釋下?
龍平平:這是個有意思的問題。劇本原話就是“我可以安度晚年”了,這句后來改了,有它的依據。這部劇從創作到現在,自始至終得到了小平家屬的支持和指導。這句台詞的改動就是家屬的意見。根據劇中的場合,小平在非常危險的境況中,聽到“四人幫”粉碎的消息,家屬認為不可能說“安度晚年”,這時候應該是“終於可以再出來工作了”的心態,所以改了台詞。
◎誕生時間線(據龍平平)
2009年至
2013年春節
劇本創作完成。
2013年4月
該劇劇本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領導小組審查通過。
2013年8月
經中央辦公廳批准,該劇正式立項。
2013年9月
該劇正式開機。
約112天后
所有拍攝完成,轉入后期制作。
2014年7月
該劇通過審查。
審查意見認為:該劇“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的重大收獲”。
2014年8月8日該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
□觀者評論
歷史眼光展示過往的復雜
張頤武認為該劇的高收視,源自它對復雜環境下鄧小平的表現,生動、具體地呈現了對歷史的認知,“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內的復雜情況,經歷改革開放、撥亂反正,他怎麼走出這條路,放在世界格局的角度下觀察、審視,非常生動。從這部劇可以感受到鄧小平對那段歷史的重大意義,是關鍵性的轉折人物”。
劇中,鄧小平生活化的細節引起了觀眾的熱議,張頤武認為這些細節確實生動,“鄧小平的生活細節,在文藝作品裡的表現並不多,尤其是他的晚年生活,這次的展現很新鮮”。不過,張頤武認為,“觀眾最感興趣的還是對那個時代的展現,尤其是黨內復雜情況的揭示,比以往更充分。很多年輕人可能對那些不太了解,所以很有興趣。”
另外,劇中有不少歷史人物是首次出現,張頤武認為這“更具有歷史感的眼光,感覺不再是當局者,能超越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
重溫與發現,形象的斷代史
正在熱播的48集《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引發收視熱潮。以往不同歷史時段的史實一一被披露﹔幾十年的歲月以一種紀實加虛構的方式在人們眼前一一展開。人們所關注的,不僅有鄧小平作為一代偉人在歷史轉折中對國家民族命運重大貢獻的描寫,相關重大歷史事件的首次披露,亦為觀眾觀看的重點之一。
該劇全景式反映了1976年到1984年的歷史,那個時段的諸多歷史重大問題,都在重要情節符合歷史事實的前提下有了藝術的表現。不僅有人們記憶之中的“粉碎四人幫”“鄧小平出山”“全國范圍恢復高考”“鄧小平首次訪美”“知識青年返鄉”“農村包產到戶”等,也有鄧小平在粉碎“四人幫”不久、復出前的突然患病、在葉帥的關心下順利手術,及時任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在真理標准討論中對鄧小平的鼎力支持的細節。這部劇對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而言,有著深刻的歷史重溫與重新發現的意味﹔而對當下的年輕人來說,它更像形象的“斷代史”,有助於他們增加對那段歷史的認知。
相信隨著后續播出,會有更多歷史事件和背景帶給觀眾更多的感受。(葉之植)
□演員有話
馬少驊聽錄音,講出小平的四川味
劇中飾演偉人的陣容較為“豪華”,國家一級演員馬少驊飾演鄧小平,薩日娜飾演卓琳,謝鋼飾演陳雲,張嘉譯飾習仲勛,曾紅生飾華國鋒。近日部分主演接受了京華時報專訪。曾多次扮演過孫中山的馬少驊稱接演該劇一開始非常猶豫,整個過程如履薄冰、壓力巨大。為了准確拿捏鄧小平版的四川話,他把錄音隨身帶著聽,“漸漸摸到了邊”。
>>談接拍
開始不敢演“像”是個問題
馬少驊曾在電視劇《平民大總統》《走向共和》《辛亥革命》及電影《建黨偉業》《風雨十二年》中扮演孫中山,這是觀眾最熟悉他的熒幕形象。他最近一次亮相的角色是在今年3月央視播出的《原鄉》中飾演老兵杜守正,與陳寶國、張國立對戲。
去年8月,離《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開拍隻有1個月時,馬少驊說他接到了該劇制片人高成生的邀戲電話,那時他非常猶豫,“一是因為我接了管虎導演的戲,也做了案頭工作,即將進組﹔二是我沒演過鄧小平,也沒想過角色會找我,太突然,所以一開始就推辭了。但高制片和我很熟,他說,‘無論如何你要來北京談談’。我答應了,但還是強調‘你們不要抱太大希望’。”
馬少驊到京的第二天,就被安排到北影廠試妝、試戲,“我試戲完,當場就有人鼓掌”。但他還是忐忑,覺得自己不夠像,“像不像是觀眾很看重的,我問劇組,你們能解決嗎?畢竟孫中山我演了6次,而觀眾離他遠,對他的熟悉程度有限。可小平太近,觀眾會有先入為主的情況,這個風險我不敢冒。”
又過了10天,在馬少驊回到湖北准備進其他組時,又接到《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組的電話,“8月10日左右,我進組那天,他們說已經和這邊的劇組商量好不用我在這邊演了。這時我沒了退路,就開始化妝、看資料熟悉小平,進行了一系列緊張的工作,9月開機。”馬少驊說,一生能接到鄧小平這個角色對演員來說是很榮幸的事情,“但對我的專業來說,卻是最大的挑戰”。
>>聊拍攝
立足劇本拿捏台詞有發揮
馬少驊坦言從接拍到拍攝,整個過程他的壓力非常大,但一進組他要求自己必須有信心,首先他要解決外形的問題,為此增肥20斤。“‘像不像’是觀眾認可的門票,我還需要外部的幫助,比如化妝等手段。然后表達人物上,我得做到神形兼備。外形像小平的特型演員很多,但如何演繹好真的很難。我自己提出要求,希望既要‘像’,又要‘是’’。”
“接了角色后,5個多月我沒開過電視,每天都在看鄧小平的資料。我把他的錄音放到MP3裡,走到哪兒都聽,揣摩他說話的狀態,漸漸覺得能夠摸到邊了。”馬少驊雖在貴州長大,但要說出小平味道的四川話,他下了功夫,“我得是他的語調和語氣,而且劇中我的戲三分之二都在開會,發表講話。”
馬少驊稱演小平難在拿捏台詞,“要展現小平的分寸、氣度,所以我反復跟編劇商量哪句怎麼說”。他坦言在劇本的基礎上對台詞有適度發揮,但每次修改都會跟編劇商量,“我不顧他是不是休息就打電話,好在他總是不厭其煩,有時說‘等等,我再查查資料’,都得落實清楚”。馬少驊透露,他曾擔心鄧小平會見意大利記者法拉奇的那段談話不易審查通過,“那段話極其尖銳,可也是小平的原話。還好后來通過了。”
在已播的劇集裡,鄧小平在科學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握住王教授的手說了段話,馬少驊說,“這段話就有我的發揮,但這都是基於劇本,有導演、編劇的把關”。
>>談感觸
鄧家人幫助給了我鼓勵
慢慢進入角色后,馬少驊坦言對鄧小平的理解加深,周圍人也不斷給他鼓勵,“劇組人員覺得我演得像,演卓琳的薩日娜也說‘哥,越來越好’。包括演撒切爾夫人的外國演員都說好的時候,我就更加有信心。導演從沒批評過我,總是說‘很好’,反而弄得我心裡七上八下的。”
拍攝中,劇組曾經在鄧家取景。馬少驊說,其間,他和鄧家人見過四五次面,開了一次座談會,“鄧家人表現得冷靜、克制。他們很有分寸,盡量不干涉我們的拍攝,在他們看來,拍攝鄧小平不是個人的家事。”
“他們會告訴我,小平當年穿什麼衣服,舉手投足什麼樣,小平的孫子萌萌(鄧林的兒子萌萌)和我接觸多些,他會說‘我爺爺肚子比你大’。”馬少驊稱,在他們家拍攝幾天后,見到了鄧榕、鄧楠、鄧朴方,“他們遠遠看著,我們拍到晚上9點時,他們過來說‘大家辛苦,多喝水’,還肯定我說‘老爺子還行哈!’這對我鼓勵很大。”
>>看今后
小平難度大應該不再演
馬少驊稱因為劇組有嚴格規定,他一直沒看過成片,當時也沒時間看回放。現在,他也跟著播出一集集地追,“有次去雍和宮附近,外地的一家人追著我,說看過我演的孫中山,這次也演得挺像。”葉劍英的兒子葉選廉也給他打過電話:“你特像老爺子。”
不過,也有網友表達了“不像”的聲音,對此馬少驊回應:“應該把整部劇看完了再說這個問題,現在談論為時過早。”他表示后面的內容會更精彩,“有一些我們以前沒涉及過的問題,比如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關於兩個凡是的問題、解放廣大知識分子的問題,都會有客觀地呈現。”
對於今后是否會再演鄧小平,馬少驊稱“應該不會了”,要演好這個角色各方面要求很高,“一個是劇本要好,大家都應該對鄧小平了解﹔二是整個拍攝時間上要比較從容,拍好這部戲難度很大”。
◎前20集中的歷史事件與人物(據劇組提供的分集梗概)
第一集
1976年10月6日,玉泉山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上,華國鋒宣布粉碎了“四人幫”。鑒於事態重大,局勢復雜,葉劍英要求嚴格保密,層層傳達。
第二集
賀平趕來把粉碎“四人幫”的消息告知還在家中的鄧小平。但全國情況仍然不明,中央也是一籌莫展。
第三集
鄧小平突患疾病。在葉劍英的關心下,吳階平為鄧小平手術成功。
中央恢復了鄧小平看文件的權利。“臭老九”夏默寫了一封關於經濟和科學教育事業發展的萬言書,委托鄧小平的老部下田志遠轉交鄧小平。
第四集
葉劍英與鄧小平相見,葉表示鄧出來工作還有阻力,但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學好文件抓住綱》的社論發出“兩個凡是”的主政方針。
中央工作會議上,陳雲、王震力陳“四五事件”平反和鄧小平復出。十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正式復出工作,第一件事是要召開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並定了三條標准。
第五集
田志遠恢復工作,並把夏默引薦給鄧小平。夏默提出要盡快給知識分子摘帽,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科學教育工作。鄧小平支持夏默的想法,並讓田志遠到北大、清華去了解一下知識分子的現狀。
鄧小平第一次公開亮相是在工人體育場看球賽,全場的熱情被點燃。
第六集
出席1977年科教座談會的人員名單引起爭議。鄧小平提出要克服一切困難邀請各位專家學者到會,並要親自全程主持這次座談會。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話,讓老科學家們激動不已。
第七集
科教座談會上,鄧小平拍板決定恢復高考。
黨的十一大沒能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政策,恢復高考的進程也因此止步不前。
鄧小平批評教育部,強力推進恢復高考工作。
第八集
新華社副社長慕大江和記者任燕寫出內參,道出“四人幫”篡改毛主席指示和炮制“兩個估計”的實情。
中南海紫光閣,鄧小平會見美籍華人科學家丁肇中。他對美國高校招生制度的介紹,讓鄧小平受到啟發。
鄧小平就招生問題提出放寬政審條件,擇優錄取。眾多青年投身高考。
第九集
夏默發現國內教材已經不適合新的教學需要。鄧小平提出重新編寫教材,並要求購買國外教材作參考。資金不夠,鄧小平去找主管經濟工作的李先念借外匯。
夏默從國外買回了教材,眾多專家齊聚,為編寫新教材出力。鄧小平前往慰問。
第十集
1977年底,全國570萬考生走進了中斷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場。
各地區開始了緊張有序的閱卷工作,發現了試卷中的很多問題。
第十一集
在恢復高考后首次招生錄取工作中,出現了一些棘手問題。教育部長劉西堯向鄧小平報告高考的情況。鄧小平強調要允許出現不同聲音,隻有一個原則,就是把人才招進來。
第十二集
1978年初,各高校迎來了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夫妻同學、叔侄同堂的場面,被北京大學老校長馬寅初稱為“千古奇觀”。
中央要召開全國科學大會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鄧小平稱這是科學教育領域新的開端,要以這兩次大會為標志,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
第十三集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開幕,陳景潤等科學家參會。鄧小平提出,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他願意當大家的后勤部長。
鄧小平的講話引發熱議,標志著科學春天的到來。以科教戰線的撥亂反正為突破口,偉大歷史轉折的大幕拉開了。
第十四集
鄧小平支持中央組織部長胡耀邦平反冤假錯案。“兩個凡是”是平反冤假錯案的最大阻力,中央專案組不得人心。
前往廣州參加中央軍委會議的火車上,田志遠等關於“抓綱治國”爭論引起鄧小平的注意。到廣州后,鄧小平提出要到地方去看一看。
第十五集
鄧小平到龍嶺公社考察,貧窮的程度讓他吃驚,而關於鴨子問題的爭論更凸顯人們思想的僵化。隨后他視察邊界,了解逃港情況。鄧小平說,我們的政策有問題。
胡耀邦簽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文章,各大報紙轉載,引發了一場大討論。
第十六集
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有人擁護,有人反對。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堅決支持這場討論,希望鄧小平出來講話。
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談如何正確理解毛澤東思想,號召人們打破精神枷鎖,讓思想來一個大解放。
第十七集
為了重新站起來,羅瑞卿前往西德做手術,因並發症不幸去世。
安徽農村矛盾突出,省委第一書記萬裡召開緊急會議,制定出關於農村經濟政策問題的規定,核心是一切工作以發展生產為中心。
面對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鄧小平提出要搞現代化。
第十八集
谷牧率領的西歐考察團回國后,鄧小平了解考察情況。他提出要吸引外資,擴大開放。美國按捺不住,派出特使布熱津斯基,前來中國訪問。鄧小平在北海仿膳宴請,雙方達成共識,為早日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干杯。
鄧小平考察東北,在大慶油田提出要關心職工群眾的生活。
第十九集
在實際工作中面臨諸多矛盾和問題的吉林省委第一書記王恩茂,希望鄧小平能講個話,指明方向。
鄧小平的講話內容以內參形式再次引起黨內熱議,掀起了解放思想的熱潮。
考察鞍鋼時,發生爆炸事故,鄧小平下決心一定要更換設備,引進先進技術,進行技術革命。
第二十集
鄧小平視察東北提出的一系列新穎的思想觀點,逐步引導干部群眾沖破“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解放思想,盡快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美國方面以推進留學生工作促進雙方交流。鄧小平表示恢復高考和派遣留學生只是第一步,以后還要走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