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周口店遺址公園內,游客在參觀猿人洞。目前,此處遺址保護方案已獲批,進入項目評審階段。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觀眾在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新館參觀“北京人頭骨化石”。
【開欄語】
周口店遺址、長城、故宮、天壇、十三陵、頤和園——它們是北京3000年建城史、850年建都史的見証者,它們同是“世界文化遺產”。今年大運河的兩處遺產點又落在了北京,至此,北京已有“七大世界文化遺產”。
這些文化遺產的保護狀況和生存狀態如何?他們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即日起,新京報將推出“關注北京七大世界遺產”專題報道,帶你走近它們。
北京西南方50公裡處的周口店,因為北京人頭蓋骨的發現而享譽全球,然而在發現頭蓋骨85周年之際,這個世界文化遺產卻依然伴隨著尷尬,游客稀少,大眾對此地認知度有限。
為防止雨水和風化,北京周口店猿人洞擬採取整體覆蓋“大棚”的形式搭建大體量保護性建筑,目前該保護方案進入項目評審階段,猿人洞遺址有望現原始風貌。
現狀 年游客量不及故宮4天多
8月13日早上,周口店遺址在雨中綠陰掩映下,顯得格外安靜和整潔。
沿著石階上爬幾十米,便是猿人洞,這是周口店遺址第一個地點,其西剖面被專家稱為“周口店遺址的心臟”,是參觀考察者必到之處。
三三兩兩的游客邊走邊看,可他們“不知道看什麼”。一名外地游客說自己慕名而來,然而除了一個巨大的洞穴以及漫山的綠色外,他不清楚“還有什麼可以看的。對於普通游客,周口店遺址還屬於一個陌生的地方。
周口店遺址管理處主任董翠平對這種現象早已習慣,近幾年周口店遺址的年游客數量大約在15萬人次左右。
這個數字好於國內其他人類遺址,但還不及故宮4天的游客量(故宮日均游客量超4萬人次)。
對於世界各地的考古學家來說,周口店遺址無疑是一座聖殿。在這裡,曾生活著距今70萬年至3萬年不等的北京人、早期智人、田園洞人和山頂洞人。距今約三四萬年的田園洞人,還被科學家確定為“最早穿鞋的人”。
1929年,我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發掘出土了第一顆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震驚了世界學術界,也使周口店成為世界聞名的早期人類發祥地。
周口店遺址管理處原主任楊海峰曾表示,不知道周口店的人,很少﹔來周口店的人,還是很少。
被寫入多國教科書、一直不缺乏“知名度”的周口店,在大眾對它的“認知度”上,折射出了很大落差。
在董翠平看來,這正是遺址的特殊性決定的,周口店遺址受眾面窄,游客數量自然不多。這也是董翠平糾結的地方,希望熱鬧卻害怕熱鬧,大量的游客可帶來可觀的門票收入,但也意味著可能帶來環境污染,遺跡破壞。
保護 監測系統實時為遺址體檢
近年,周口店遺址的保護工作在不斷提高。
2012年“7·21”特大自然災害后,遺址局部出現了小面積損壞,管理處根據專家方案,對遺址進行了加固保護,目前進入竣工驗收階段。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遺產地的保護要求,管理處開始不斷完善遺址的監測工作。目前已完成預警體系一期的建設。
董翠平表示,這個系統覆蓋整個遺址,可以實時觀測遺址的變化實時進行保護。
由於猿人洞堆積剖面風化而凹凸不平,出現鬆滑、空洞、裂隙和危石,存在著局部坍塌和落石的隱患。
此前猿人洞遺址的保護方案是把保護性大棚全部建在山頂上,把遺址包起來,稱作“大棚”,后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修改了保護方案,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意見,補充採光分析、風洞實驗、溫濕度數據分析等內容,從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方面進行了充分論証。
董翠平介紹,目前猿人洞保護方案,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和國家文物局的批准,同時得到北京市文物局的核准批復,現已進入項目評審階段。
董翠平說,設計人員通過三維技術來恢復龍骨山的山體形質,並在保護棚上設計了綠植土層進行綠化,使外觀看起來與遺址景觀非常協調,該設計盡可能給游客呈現出猿人洞的原始風貌。
■ 對話
保護區300戶居民仍未撤出
《周口店遺址保護規劃》2005年獲得通過,時間到2020年,但9年過去,遺址的保護上仍存在不少問題。保護區內300多戶居民還未撤出。
新京報:《周口店遺址保護規劃》實行后,整個遺址的保護還面臨哪些問題?
董翠平:《周口店遺址保護規劃》實行后,周口店遺址的保護范圍從0.24平方公裡擴大到了4.8平方公裡,重點保護區面積增加近七成。這幾年保護區內水泥廠、礦山企業、化工廠已全部搬走。但是目前還有300多戶居民還在保護區內,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搬出。另外就是京廣鐵路周良支線對遺址的影響還比較大。
新京報:是不願意搬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董翠平:居民也想搬,但是沒有地方搬,安置房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著落。主要還是資金的原因,遺址目前還是政府撥款,但比較有限,要落實這個規劃需要大量資金,保守估計有上億元的資金缺口。
新京報:不搬的話對遺址有什麼影響?
董翠平:居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會造成影響,還有那條鐵路,一方面離遺址太近,火車來往震動會有影響,另外也影響游客進出。
■ 揭秘
手書7頁紙促申遺成功
我國自1985年11月2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1987年故宮、長城、泰山、秦始皇兵馬俑、敦煌五個地方申遺。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管理處主任董翠平介紹,當時這幾個地方的材料遞交上去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官員說,如果周口店古人類活動遺址不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那麼其他地方都沒資格申請。
“當時相關部門馬上開會,最后讓周口店遺址馬上寫申請。”董翠平說,時任博物館館長的袁振新立即手書了7張作文紙上報,最后周口店遺址成功申遺,這也成為了周口店遺址申遺的一段佳話。
如今,這7張作文紙被完好地保存在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內。這份手書申請書上大概介紹了周口店遺址的保護情況,而最后的申請理由非常簡單:周口店遺址是世界著名的早期人類遺址,是同時代遺址中材料最豐富、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對研究和復原早期人類歷史有重要價值。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