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明代皇家廟宇紫竹禪院首露真容:400歲 近萬平米

袁京

2014年08月18日08:01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明代皇家廟宇紫竹禪院首露真容:400歲 近萬平米

  上周末,位於紫竹院公園內的近萬平方米行宮建筑群完成修繕復建,正式向游客開放,歷經400余年風雨的明代皇家廟宇——紫竹禪院,首次露出真容。

  此次復建工程於2010年開始動工,修復修繕總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修復修繕后的行宮建筑群位於紫竹院公園西北部,面積達近萬平方米,分為行宮及禪院兩部分。相傳為乾隆御筆的“福蔭紫竹院”匾額懸挂在行宮院正中。建筑群雖被統稱為“福蔭紫竹院”,但其實先有禪院,后有行宮。

  建筑群東側即“紫竹禪院”,為佛教寺院,始建於明萬歷五年(1577),當年慈聖皇太后在廣源閘西側興建萬壽寺的同時,也在這裡建造了一座廟宇作為萬壽寺的下院,當時廟內供奉觀世音菩薩。

  此次,紫竹院公園經過多方史料搜集,融合佛教殿堂、造像儀軌以及北京皇家寺院園林特點進行重建恢復。修復后的禪院小巧精致,整體布局為二進院落,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山門殿)、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彌陀殿、觀音殿7個殿堂,共供奉佛像、羅漢像等49尊。

  清代行宮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添建,用來承辦帝后水路出游換船事宜。修繕后的行宮面積不算大,為兩進院落,主要建筑有報恩樓、前殿、東西妃子房、游廊等,仿照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煙波致爽樓”形制而建。相傳當年慈禧皇太后在前往萬壽寺拈香禮佛之前要在報恩樓梳妝及用早膳,因而報恩樓又俗稱“慈禧梳妝樓”。

  目前行宮已修葺一新,雕梁畫棟被青鬆翠柏環繞,假山怪石、花壇盆景、成片翠竹,點綴其間。影壁下方的路牙也雕刻成雲水紋,寓意和諧吉祥,生生不息。

  行宮呈東西對稱格局。中軸線的最南端為大門,中部為前殿,北端為報恩樓,第一進院落東西兩側各建有兩間妃子房。一字形磚砌影壁則為添建。

  “重建后的行宮院落與史料中清代樣式有很大不同,主要原因是民國時期拆改痕跡很大,因此此次只是遵循現存建筑的民國風貌並以此為准進行修繕恢復。”紫竹院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

  上周六,行宮建筑群正式向市民開放。昔日皇家別院今后主要承載文化展示作用,分設紫竹院藏畫、文玩雜項、玉石珍珠、當代書畫、珍瓷刺繡、清代家具歷史圖片、玉雕彩繪版畫等七個專題展廳,將展示全國各地征集藏品約700余件。

  文化展定期更換展品,票價10元,學生、老年人、殘疾人等可享受半價或免票參觀。

  新聞鏈接

  前世今生

  先有禪院后有行宮

  明清時期,為顯示帝王的好生之德與慈悲之心,歷代帝后在御用河道——長河沿岸修建多處廟宇道觀,星羅棋布的宗教建筑如同被長河穿起的顆顆珍珠,而“紫竹禪院”(福蔭紫竹院禪院)就是其中一顆。

  禪院始建於明萬歷五年(1577),當年慈聖皇太后在廣源閘西側興建萬壽寺的同時,也在這裡建造了一座廟宇作為萬壽寺的下院,當時廟內供奉觀世音菩薩。由於這一帶遍植鐵杆荻,而這種植物在秋末冬初經霜后會呈現紫黑色,宛如紫竹林,因此命名為“紫竹禪院”。

  清代,北京西北郊陸續建立許多皇家園林,帝后由水路出游的次數逐漸增多,由於紫竹禪院西靠廣源閘,北臨南長河,南面的大湖又正是古高粱河的發源地,優越的水系狀況恰好是藏舟設塢,轉閘換船的理想場所,因此乾隆十六年時(1751)在禪院旁添建了行宮,用來承辦帝后換船的相關事宜。

  清乾隆年間,皇家在禪院的西側新建了行宮。當時的行宮比現存的面積要大,包括有三處湖泡,75間房屋,6座亭,37間游廊,4座平橋,兩座碼頭和一座船塢。紫竹院從單一的寺院功能轉變成為皇室提供換船、休息、娛樂、禮佛等多種功能。

  1900年至新中國成立前,福蔭紫竹院命途多舛。行宮中的百余間房屋曾慘遭八國聯軍的洗劫,再加上清廷的衰敗和日軍的侵佔,北平解放時,建筑群僅剩下報恩樓、前殿、山門區和東西跨院的部分房屋。

  此后,遺留下來的建筑也因種種原因一直出租,作為軍隊用房,還曾被總參三部幼兒園所用。1982年,在市園林局、紫竹院公園和多方共同努力下,福蔭紫竹院才被收回。2009年,在市公園管理中心的支持下,福蔭紫竹院才得以修復、復建,2012年主體建筑竣工。

  禪院復建

  依游客游覽習慣部分改建

  據紫竹院公園負責人介紹,福蔭紫竹院復建,既有按遺址發掘情況和相關文獻資料重新修繕或復建的,也有根據游客游覽情況拆改建的。

  例如行宮院落兩側各有18間折角游廊,是依照地基遺址重新復建的。據介紹,史料記載,當年游廊的一側為牆面,體現了皇家的私密性。但此次修繕時將游廊改為雙側通透式,一是為拓寬視野,增強空間感,二是便於今后疏導游客,避免人流擁擠。

  前殿是北平解放時為數不多的建筑遺存,也是行宮中規制最高的建筑,相傳為清代皇帝的辦公場所。屋頂為歇山頂,採用蘇軾彩繪中的最高級別“金琢墨枋心式蘇畫”進行裝飾。正中央的彩畫為福山壽海,寓意多福多壽。1952年至1983年,這裡一直作為總參三部幼兒園的兒童活動室,當時四面均為玻璃門窗。1983年底的修繕工程中,將坎牆及門窗向裡推進一間,改成外廊子並添加坐凳,形成現在的形制。

  清乾隆年間,行宮中曾建有二宮門,當時宮門的東西兩側均為牆面,且一直延伸到院落外牆,宮門是惟一能穿行的出入口。北平解放時,二宮門的主體建筑均被破壞,僅剩下地基部分。此次復建,按相關文獻資料重新修建二宮門,但並未恢復兩側牆壁,而是形成開放式的二進院落,也是為了便於游客參觀。

  穿過二宮門,即可看到報恩樓。報恩樓是行宮中的后罩樓。整體建筑為磚木結構,分為上下兩層,各九開間,規制雖不是很高,但青瓦覆頂、雕梁畫棟,彰顯皇家氣派。一層正中懸挂匾額,“報恩樓”三字為乾隆御筆,寓意為報答佛祖的恩惠和先帝的福蔭。相傳當年慈禧皇太后在前往萬壽寺拈香禮佛之前要在報恩樓梳妝及用早膳,因而俗稱“慈禧梳妝樓”,現樓內仍保存有慈禧曾使用過的穿衣鏡。

  此外,行宮建筑群中的兩株銀杏古樹均種植於明萬歷年間,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西邊一株生長健壯,東邊一株的主干曾遭雷擊受損,但卻促進了?枝生長,形成了獨木成林的景觀效果,還蘊含著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公園自1982年起對兩株古銀杏進行重點養護,其生長勢頭也在逐年提升。

  日后用途

  皇家別院開新展

  報恩樓將舉行清代皇室展,包括末代皇帝溥儀的一些從未向外公布過的影像資料,慈禧用過的穿衣鏡、康德詔書,溥儀和清末國學大師王國維二人的親筆手稿原件,展品珍貴。

  紫竹院公園1953年建園以來,眾多文人曾在此潑墨揮毫。公園將精選出以書畫為主的33幅作品對外展出,包括齊白石的《蝦》、《荷花》與《雙壽》,郭沫若的《且喜洋洋》題詩,李鐸的《萬千霜菊 艷絕金秋》、《籬菊惟金》,李苦禪的《紫竹藝苑》、《臥虎雲龍》,婁師白的《竹》以及邵忠田的《八十七神仙卷》玉雕彩繪版畫,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等。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