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猩球崛起2:黎明之戰》】
現實的心理基礎就是這樣的,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狹隘的族群認同思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1963年,法國作家皮埃爾·布爾在逛動物園時突發奇想,寫出了轟動一時的科幻小說《人猿星球》,5年之后,這部小說就被搬上了大銀幕——此前皮埃爾·布爾就曾寫出過《桂河大橋》,拍成電影后豪取7項奧斯卡大獎,他的作品問世,自然會令好萊塢制片人趨之若?。
《人猿星球》的核心概念就是猿類進化得比人類更發達,並且統治了人類的故事。置於當時時代大背景下,無疑彰顯著對種族問題的隱喻——1963年正值黑人民權運動風起雲涌之時,馬丁·路德·金正是在這一年發表了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演說。而小說和電影裡那些直立行走、把人類作為統治對象的猿類,似乎正好是現實的鏡像對照:小說和電影裡的人類角色主要都是白人,他們與猿類的對立,首先體現在外形上——這一點在2014年的《猩球崛起2》裡依然得到了強化,極端反感猿類的人在與旁人辯論時,斬釘截鐵地反問道:“你看到它們的樣子不惡心嗎?”此詰問一出,主張與猿類和平共處的人們登時啞口無言——雖然有點“政治不正確”,但現實的心理基礎就是這樣的,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狹隘的族群認同思想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不過在科幻小說史上,設想動物突然進化成智慧生命並反噬人類的反烏托邦故事,《人猿星球》並非始作俑者。早在1936年,捷克作家恰佩克就寫出了長篇小說《鯢魚之亂》,書中描述了一種娃娃魚,由於人類訓練它們幫助採珠及從事水下建筑,這群兩棲動物最后居然掌握了人類的技能,並拿起武器與人類作戰,差點使得人類滅亡……《鯢魚之亂》被認為影射了當時氣勢洶洶的法西斯主義,但就核心的科幻概念而言,《鯢魚之亂》與《人猿星球》如出一轍。
上世紀70年代,《人猿星球》在歐美大眾影視文化中紅極一時,連續改編了4部電影,還推出了電視劇集和電視動畫片,這也應和著當時的文化思潮:荷蘭哲學家施坦恩·詹森曾在《女人為什麼愛猿猴》一書中明確指出,20世紀70年代的大眾文化中彌漫著一股“平等”對待類人猿、將類人猿人性化的氣息,以至於當時有不少年輕女性走入荒野與猿類共同生活﹔到了1993年,“大猿猴項目”(Great Ape Project)開始實施,這個計劃關注保護猿類的生命權等各種動物權利,無疑使得類人猿文化再次升溫。在此基礎上,2001年好萊塢推出了新版的《決戰猩球》,2011年又推出了《猩球崛起》,時下上映的《猩球崛起2》正是前作的續集。
隨著動作捕捉和CG等特效技術的發展,《猩球2》裡各隻猩猩的呈現愈發活靈活現,時過境遷之后,它們的智慧、語言能力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基本建成了一個原始社會式的部落組織,這也使得片中人類(還是以白人為主)與它們的交往總讓人想起《與狼共舞》之類的情景——即使經過了世界大戰的毀滅性洗禮,“文明”、“開化”的人類面對“野蠻”、“蒙昧”的猿類(野蠻人),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對決。
《猩球2》的反派最終落在了猿類內部,一隻猩猩殺害首領意圖掀起人、猿戰爭,好在首領被人類救起,把叛將擊斃,這才將一場慘烈的種族\物種戰爭徹底消弭。沿著《猩球2》的思路,故事無疑還將持續下去,已成智慧生命的類人猿們,會與人類如何在同一顆星球上共處?這一命題充滿了未知數。猩猩之火已經燃起(片中它們已經學會用火),成燎原之勢想必是遲早的事。
□圖賓根木匠(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