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陵華(左二)一家與柴意新遺照合影。
□川籍抗日英烈
柴意新(1898—1943)
四川南充人,早年隨其兄柴崇林(順瀘起義烈士)肄業於合川中學。1935年考入黃埔軍校三期,先后參加過淞滬、南京、武漢、鄂西等戰役。1943年,任74軍58師少將參謀長兼169團團長,同年11月奉命守常德,同年12月3日殉國。是常德抗戰時期守城戰(城區)犧牲的唯一將官,時年45歲。其遺體安葬於常德市“陸軍74軍陣亡將士紀念公墓”,並追授中將軍銜。
柴意新犧牲時,獨子柴陵華才6歲多,部隊派3名警衛2名軍官護送他和母親李傳芸回到自貢富順的外婆家,母子倆與柴家人也就此失去聯系。解放后,李傳芸在自流井區醫院找到一份挂號的工作,一直與兒子相依為命,一生沒有再嫁。2008年,李傳芸過世,享年87歲。
由於柴意新常年征戰在外,柴陵華對父親鮮有印象。談起父親,已經77歲的柴陵華反復表示,父親作為一名中國人,保家衛國堅守陣地,與敵人血戰到底,是一條鐵骨錚錚的漢子,“父親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不退縮。在我心中,他就是英雄。”
祭拜
71年后,首見父親遺照
柴陵華在自貢結婚並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參軍在武漢二炮部隊服役,20歲時意外身亡,柴陵華和夫人受到很大的打擊,至今柴夫人談起時仍萬分痛惜。然而,在柴陵華看來,兒子卻是繼承了爺爺的血脈,完成了他的責任和使命。
今年清明節,時隔71年后,柴陵華與夫人到湖南常德,第一次到父親墳頭為他掃墓、祭拜。當看到父親的遺照時,兩鬢斑白的柴陵華沉默了。“我曉得他是在難過,71年了,他連父親長什麼樣子都忘了,這還是第一次看到真真實實的父親的墳墓。”柴夫人說。然而,在過去的71年,沒有遺照也沒有墓碑,柴陵華是如何祭拜父親的?“每年清明節和他的忌日,朝著常德方向遙祭父親。” 柴陵華說,雖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但父親仍活在自己心中,“記住自己的根,對父輩有個念想。”
尋墓
墓碑前,孫兒難忍淚水
當年,柴陵華母子與柴家人失去聯系后,柴家擔心柴意新膝下無子,就將柴意新的侄子柴仕強過繼到其門下。柴仕強的兒子柴明生1946年出生,更是從未見過柴意新,有關這位爺爺的故事都是從長輩們口中得知的,但他和叔叔柴陵華一樣敬佩柴意新,“爺爺是我心中的英雄”,這句話他重復說了好幾次。
柴明生說,這些年來,他們靠著務農生活,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農活很忙,家人卻不忘尋找爺爺的墓碑以及爺爺的親生子柴陵華。“隻曉得爺爺的墓在常德,具體的就不清楚了。”柴明生說,這些年,他們曾多次前往常德尋墓,但每次都無功而返。“我們找了二三十年了,可能是盲目的找,所以一直沒有找到。”直到2012年,柴明生與叔叔柴陵華受邀參加常德會戰研討會,正是這次機會,他第一次見到了爺爺的墓碑。“見到墓碑,我哭了,說不出是啥感受,就是想哭。”
找到爺爺的墓碑后不久,又一個喜訊傳來——叔叔柴陵華有了下落。“他以前在自貢電業局上班,現在也有70多歲了。”柴明生說,在知道柴陵華下落后,柴家人與柴陵華通了電話。“(南充)南部是我們柴家人的根,所以我邀請叔叔他們一家有時間能夠回來看看。但他上了年紀,腿腳不是很方便。”柴明生說,等這段時間農活忙完了,預計今年下半年,他將帶著家人到自貢看望叔叔一家。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許雯
實習記者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