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短詩《大雨》網絡走紅 雙關語"師傅"逗樂眾網友

曹臻一

2014年09月05日09:23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短詩《大雨》、神曲《等到煙火清涼》爆紅網絡

  什麼樣的詩和歌會吸引人?微博上或許給出了新的答案:越“神”越好。這兩天,一首短詩《大雨》在網上火了,如果說這首詩爆紅的原因是應景,且頗有幾分幽默。那另一首走紅的歌就顯得十分“神”,歌詞隻有八個字,無限循環。對於它們的走紅,網上熱議不斷,有人叫好,也有人吐槽。這樣的作品,你怎麼看呢?

  詩 一聲“師傅”引來網友熱捧

  《大雨》

  作者:曹臻一

  那天大雨,你走后

  我站在芳園南街上

  像落難的孫悟空

  對每輛開過的出租車

  都大喊:師傅

  9月1日,微博認証網友“反褲衩陣地”在微博上貼出了短詩《大雨》。這首詩很快在微博、微信上瘋傳,截至發稿前,該微博轉發量已超過53000多次,34000多名網友點贊,“這是今年見過最好的詩”。

  詩中,一句“師傅”的雙關語,逗樂了許多的網友,雨天裡難打車的窘迫變成了幽默的詩句。由於畫面感太強,不少網友腦洞大開,紛紛給短詩續上結尾,“師傅揮揮手說:無空,無空。”“去西天幾錢?”……可沒過多久,網上的評論聲從“哈哈”,變成了“細思淒涼”。網友“魚落”說,“不懂詩,能想象。在下著大雨的長街,一個剛被告別的女子面對不能叫喊不能挽回的背影,終於消失不見。大雨不停,渾身濕透無比狼狽,同樣狼狽和委屈的還有一顆茫然的心。她能做的,也只是喊叫攔車,雖然她想攔下的不只是車,她想被解救的,也不只是逃離這場大雨。”隨后,許多網友用不同的書法抄寫此詩,並晒到網上,感慨萬千。

  ◎創作思路

  作者:寫一次分別場景 表達傷感

  記者聯系上了短詩作者,80后文藝女青年曹臻一,她曾寫有短詩《超級月亮》、長篇小說《在不受限制的前方》等。

  “這首詩寫的就是跟愛的人分別時,沒有歸屬感的樣子。”曹臻一說,短詩寫於2010年,一位喜歡的人要飛往其他城市,正好又下著大雨,分別后打不到車,突然傷感的情緒涌了上來,覺得整個世界都黯淡了,於是寫下這首詩。

  ◎專家點評

  一首好玩的詩 娛樂了讀者

  “很好玩的一首詩,它至少証明了現代詩,不僅能完成嚴肅的寫作使命,還能輕快地完成娛樂讀者的任務。”昨日,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詩人李元勝在看過這首短詩后點了個贊。

  西南大學文學副教授周睿也表示,這首詩雖然在節奏、形式,甚至韻腳上都達不到詩歌的標准。但簡短、精煉,文字充滿情緒,容易讓網友感同身受,立即進入文字營造出來的畫面中。加上今年恰好雨多,這首短詩尤其應景。

  歌 “八字神曲”想表達啥?

  《等到煙火清涼》

  詞:許嵩 曲:許嵩

  天干物燥 小心火燭

  天干物燥 小心火燭

  ……

  《等到煙火清涼》是年輕歌手許嵩自編自唱的一首新歌,在網絡上引發強烈反響的原因在於,整首3分鐘的歌曲隻有一句歌詞循環——“天干物燥小心火燭”。

  這首神曲到底有多火?網友“江原道農民”發了一條微博是這樣寫的:“許嵩的《等到煙火清涼》簡直神歌!這首歌讓我國多少詞作者失業了啊!”就這樣一句點評,被轉發了近5萬次,並引發強烈討論。不過,有很多聽過這首歌的網友忍不住在各個問答論壇提問:“《等到煙火清涼》到底想表達麼子什麼!”◎創作思路

  一句詠嘆 含義聽者自己想

  許嵩所在海蝶音樂的宣傳總監張楠回應記者稱,《等到煙火清涼》這首歌的歌詞其實沒有深刻含義,公司方面也沒有特定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聽者自己發散思維,去想象,去理解。”

  “裡面的歌詞算是一句詠嘆吧,許嵩希望大家能靜靜地享受音樂。”張楠說,《等到煙火清涼》是新專輯裡的第一首歌曲,雖然不是主打歌,但它主要是起到鋪成氛圍,奠定整張專輯基調的作用。張楠說,這張專輯從頭到尾都是許嵩一手操辦的,希望向人們傳達出一種簡單、舒適的生活態度。

  ◎專家點評

  歌詞無助情感表達

  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羅仕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不算一種音樂體裁,但是作為流行音樂的一種,有它存在的可能性。至於歌曲中所循環的那句“天干物燥小心火燭”,歌詞實際上毫無意義,對整首歌曲的情感表達並沒有幫助。然而,這首過於簡單的歌曲卻能引發關注和熱捧,羅教授稱,這屬於快餐文化,沒有生命力。

  ■現象觀察

  網絡文化是“快餐”

  “網絡上這種內容的出現像一個名言警句,作者用簡捷的方式傳達出來,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不會持續很久,這是快餐文化的體現。”資深影視文化評論人、影視策劃人鴻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鴻水認為,類似這些詞句僅僅是創作者自己情感的表達,不足以體現內涵,不具備引導性,將來更不會成為主流文化的發展趨勢。“主流文化仍然更需要有價值的內容。”

  《大雨》的作者曹臻一接受記者採訪時的回答,或許也能說明網絡文化的一些特點:在這個時代,無論多有關注度的事情,在互聯網裡很快就會被(其他信息)淹沒掉,被人們忘記。

  據《重慶商報》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