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節形成並興盛的同時,月亮神話、傳說也隨著人們的想象及口口相傳,產生了許多新的故事,除了我們熟知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外 ,還有唐玄宗游月宮、楊貴妃賞月賜名等 。無論荒唐與否 ,都代表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月亮的崇拜。
唐皇游月宮歸途撒金錢
風流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由於跟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大大提高了他在諸多皇帝中的名氣 ,成為文人樂於吟嘆、百姓願意提起的人物。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唐玄宗還是一個風雅的喜歡賞月的人,這使他成為中秋節故事的主角之一 ,好幾個故事都有他的份兒。
其中,被稱為中秋節三大傳說之一的唐玄宗游月宮的故事在唐朝就已盛傳 。據唐代蔣防《幻戲志》記載:八月十五夜晚,玄宗望月入迷,起了游月宮的念頭,就請天師作法,與天師一起來到月宮。月宮中的仙樂分外動聽,仙女告訴他們這音樂名叫《紫雲曲》。玄宗素曉音律,默記曲調,回到凡間把這仙樂傳了下來,起名為《霓裳羽衣》。
從月宮回來的途中,唐玄宗經過潞州城,俯視全城,見月光如畫,城中靜悄悄的。天師就請玄宗用玉笛演奏樂曲。奏完曲子,君臣幾人向城中投撒金錢。過了十幾天,潞州官府上奏說,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城市上空有天樂傳來,並有金錢落下。這個故事在唐代筆記小說《龍城錄》中也有記載,對月宮的景象、素娥仙樂等描述得更為詳細生動,並提到“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師但笑謝而不允”。意思是游月宮是特定時間“八月望日”才能做的事。
楊貴妃賞月賜名“月餅”
在史料記載中,月餅很早就有了。漢朝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從國外帶回來芝麻、胡桃,當地人們用胡桃仁做餡,做出一種圓形餅,就叫胡餅。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月的時候,一邊看月亮一邊吃胡餅。唐玄宗說:“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楊貴妃望著又大又圓的月亮,順口說:“這餅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餅怎麼樣?”唐玄宗說:“好。”從此,胡餅就改叫月餅了。
關於月餅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率軍征討突厥,打了大勝仗。在八月十五這一天班師回朝。唐高祖李淵為他設慶功宴。這時,有一個來唐朝經商的吐魯番人向皇帝獻上了他們家鄉的特產——一種很好吃的餅,表示祝賀。唐高祖看著漂亮的圓餅,覺得跟空中明月有點相似,就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又把餅賞賜給群臣分食,都說這餅好吃。從此以后,胡餅就流傳開了,每到八月十五,就邊吃胡餅邊賞月 。后來,胡餅又改叫月餅。
周生上天攬月書生中秋定情
唐玄宗李隆基借“天師”之力登上月亮,這只是人們的想象。不過,唐代張讀所撰的《宣室志》卻記載了有人不僅能攀上月宮,還可以把月亮摘下來。據其記載,太和年間有一位周生,學成道術,中秋之夜與客人飲酒賞月 。當時月色晶瑩 ,他對客人說,我能摘月置於懷中。說罷,周生取了兩條繩子,拴上幾百根筷子做梯子,登梯取月 。一霎間天昏地暗,空中一片漆黑。他回室后說月在衣襟中,然后從懷中取出一塊直徑寸余的小月亮,“一室盡明,寒入肌骨”。
更離奇的還有元代林坤撰《誠齋雜記》中仙女下嫁的故事。說鐘陵西山,每到中秋節,車馬喧囂,聲聞十裡,貴族豪俊之士,多召名姝善歌舞者,在月光下歌舞賞月 。有一位書生名文簫,觀睹時看見一位歌女美貌無雙,所唱之歌也十分獨特:“若能相伴步仙壇,應得文簫駕彩鸞。自有繡襦並甲帳,瓊台不怕霜雪寒。”文簫突然悟到此女可能是月宮仙女下凡,二人眉目傳情,流眸顧盼。歌罷 ,此女穿過鬆林登山而去,文簫緊隨其后也登上山頂。突然風雨驟起,有一位仙童持天書至,判仙女吳彩鸞以私欲泄天機,貶為民妻。於是,仙女彩鸞便與文簫結為夫妻,居於鐘陵山側。
據《中秋》(黃濤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中秋舊事》(韓養民著,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