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研究者談張騫通西域:曾還受漢武帝之托去求仙

郭曉蓉

2014年09月05日15:30    來源:華商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研究者談張騫通西域:張騫還受漢武帝之托去求仙

  帶著100多個隨從踏上西去的征途,兩次被匈奴所俘,13年后終於回到故鄉,當年百余人的隊伍,僅剩下2人……兩千多年前,張騫用鍥而不舍、開拓進取的精神書寫了一段流芳千古的傳奇。他為什麼出使西域,又經歷了怎樣的磨難?

  頻頻被侵擾 漢武帝想聯合別人“收拾”匈奴

  公元前141年,16歲的漢武帝劉徹登基。他即位時,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頻頻來擾。匈奴人是騎馬射箭的能手,特別擅長“游擊戰”。西漢初期,統治者忙著鞏固國內政權,再加上恢復遭秦末戰爭嚴重破壞的社會經濟,沒工夫搭理匈奴的威脅,一直採取“和親、輸幣”的政策,但匈奴收了“保護費”依然頻頻侵擾搗亂,如此不給“面子”,令漢武帝很氣憤。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為了徹底消除匈奴的侵擾,漢武帝打算聯合西域與匈奴有世仇的弱小國家,一起“收拾”匈奴,首先選定的就是大月氏這個“小伙伴”。

  大月氏本在祁連山,被匈奴打敗后抱恨西遷。匈奴單於拿大月氏王的腦袋做酒器,想想這仇恨該是不共戴天了吧,於是漢武帝就想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琢磨著得派些人去送“橄欖枝”。

  當時大月氏遷到了哪裡,西域有多少國家,這些情況都了解不到,而到西域去必須經過匈奴領地,任務非常艱巨,因此漢武帝下詔公開招募使節。那時張騫任皇帝侍從,雖然職位不高,但能親近皇帝。他主動請纓,擔起重任。可能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一去十幾年后才回來。

  研究者認為 張騫還受漢武帝之托去求仙

  聯絡盟友,共同打擊匈奴是張騫出使的直接目的,無疑也有漢武帝擴疆拓土的政治用意,這些已成為定論。此外,研究者還對張騫出使西域的動機提出了其他觀點,認為他還受了漢武帝之托去求仙。

  為啥這樣說?研究者認為有三方面可以佐証。

  首先漢武帝出生在一個神仙信仰彌漫的環境中,這種社會氛圍造成了他一生熱衷求仙。

  其次,雖然漢武帝好儒,但也深受黃老學說的影響,尤其是黃老學說神奇的一面。史書記載,漢武帝登基后尤其重視對鬼神的祭祀,對祥瑞、符驗、佔卜也一直感興趣。除東海求仙外,漢武帝還將求仙的領域擴展到山上——封禪泰山。

  第三,昆侖山神仙信仰在戰國之際就深入人心,昆侖山被認為是神仙的最終歸宿,而當時人們對昆侖山的情況知之甚少,所有認識均來自於《庄子》、《山海經》等書的零星記載。

  基於上面3個原因,研究者認為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聯絡大月氏攻打匈奴,但在“朕即國家”的專制統治下,除政治、軍事目的之外,漢武帝的求仙思想也是張騫出使西域的原因之一。

  西域之旅不順利 剛出玉門關就被俘

  公元前138年,張騫帶了100多個隨從,踏上了西行尋找大月氏的征途。在這場凶險的自由行中,“男二號”非甘父莫屬,甘父是一個胡人,以前是個貴族家的奴仆,后來被釋放加入漢軍,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助手和向導。

  張騫剛出玉門關就被匈奴俘虜,在匈奴放馬牧羊。為了讓張騫斷了出使的念想、完全歸順,匈奴單於將一位匈奴女子嫁給他,還有了孩子。然而“老婆孩子熱炕頭”並非張騫的終極追求,他沒有忘記自己的重任,終於在被俘后的第11個年頭,帶領隨行人員逃出匈奴。

  遇貴人終達大月氏 怎奈人家“好了傷疤忘了疼”

  逃出匈奴后,張騫一行先到達了大宛國。大宛王算得上是張騫的貴人了,不但答應送張騫一行前往大月氏,還給他配備了向導和翻譯。

  不過,在歷經艱辛到達大月氏之后,張騫失望了。因為在被匈奴欺負之后,大月氏人遷徙到媯水流域,又征服了原本居住在這裡的大夏人,已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好了傷疤忘了疼”,大月氏已經不想攻打匈奴了,也無意與漢帝國結盟。

  在月氏國逗留了一年多后,張騫決定返回闊別十多年的祖國,結果再次困於匈奴。幸虧當時還沒有“在逃人員信息庫”,匈奴人不知道這就是當時逃跑的張騫,要不肯定得嚴加看管。一年多后,匈奴的軍臣單於死了,張騫趁亂與妻子、甘父逃走。這時距他離開大漢已有13年,當初百余人的使隊僅有張騫和甘父兩人回國,當張騫將幾乎掉光了?毛的節杖交還給漢武帝時,滿腹辛酸淚。

  張騫此行雖然沒能達成與大月氏結盟抗擊匈奴的軍事目的,但大大拓展了漢人的地理視野,為西漢經營西域提供了翔實的地理資料,而且開啟了中國和中亞友好往來的歷史,為研究中西交通史以及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留存了翔實的珍貴文獻史料。張騫也是中國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與世長辭歸葬家鄉 精神之美流傳至今

  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不僅帶回了烏孫使團,還帶回了寶馬良駒。

  公元前114年,張騫積勞成疾與世長辭,歸葬家鄉。張騫墓位於陝西省城固縣城以西三公裡處的博望鎮饒家營村。1938年,西北聯大對張騫墓墓道進行了初步發掘,出土刻有漢隸“博望造銘”封泥及灰陶片、瓦罐、漢五銖錢等文物,從考古學上証明了該墓的真實性。

  今年6月,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張騫墓作為“絲綢之路”陝西段7個遺產點之一,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記住了這位為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先驅。張騫敢於冒險、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因而被后世敬重傳頌。

  華商報記者郭曉蓉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