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張學良口述歷史》出版 搭建百歲翁的歷史博物館

杜羽

2014年09月15日10:00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搭建百歲翁的歷史博物館

  《張學良口述歷史(訪談實錄)》書影 資料圖片

  張學良對身邊的小動物傾注更多的關愛。選自《張學良身影集》 張友坤著

  日前,《張學良口述歷史(訪談實錄)》出版。從東北味兒的鄉音、東北人的語言風格,到夾雜在錯、散、重、亂中間的回憶,力求以張學良“原聲”為准繩的整理重現晚年張學良對自己跌宕人生的總結性認識——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毅荻書齋”,保存著張學良人生中時間最長的一次口述回憶,從1991年12月持續至1993年8月,用掉145盤錄音帶,留下7000多分鐘的錄音資料。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遼寧大學、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西北大學等單位十余位專家學者六年多的整理編輯,日前,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張學良口述歷史(訪談實錄)》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學者認為,這部120萬字的口述史是晚年張學良對自己跌宕人生的總結性認識。

  東北味兒的口述

  “我的事情是到36歲,以后就沒有了。從21歲到36歲,這就是我的生命。”回望百年歲月,張學良把自己的政治生命定格在西安事變,雖然短暫,卻正好趕在“這個歷史最熱鬧的時代”。

  “在那個時代,張學良不是‘看客’,更不是一般的‘過客’,基本上沒離開過最熱鬧的政治漩渦。”張學良暨東北軍研究會原會長、“張學良口述歷史”整理與編輯委員會主任張友坤這樣總結張學良的履歷:“20歲成為北洋軍中最年輕的陸軍少將,25歲晉升為最年輕的陸軍中將,28歲即執掌一方,30歲升任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35歲晉階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一路快跑。”在張友坤看來,張學良用短短15年,走完了許多人一生也走不到頭的路。通過原汁原味的口述,后人可以把張學良身邊的“熱鬧”盡收眼底,通過他個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風雲激蕩。

  在整理口述史的過程中,張友坤感受深刻的,除了張學良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回憶,還有他獨特的語言風格。“雖然張學良1930年離開東北后,就再也沒回過家鄉,但我們聽他的口述錄音,不僅鄉音未改,而且東北人特有的語言風格使他的口述歷史在眾多口述史中獨樹一幟。”張友坤說,張學良的口述,有回憶、有評價,還穿插著各種比喻、隱喻、俏皮話、成語、格言,尤以引用詩詞見長,從唐人劉禹錫的《烏衣巷》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都有所涉及。

  “明白人不用辯,混蛋你跟他辯什麼”“離開東北,就像草沒根了”“釣小魚要走,釣大魚要守”,讀張學良的口述史,張友坤常會不自覺地把文稿放下一會兒,想象張學良說這段話時的表情、口氣,不時被帶進歷史的現場,“有些段落仿佛就是一個小品劇本,即使看不到張學良當時是怎樣的表情,也能感覺得到他口述時的詼諧、幽默和老頑童式的‘頑皮’。”

  “求真不求善”的整理

  張學良的口述史,讀起來有趣,整理起來卻頗費思量。

  組織張學良口述採訪的機構是世界口述歷史研究重鎮哥倫比亞大學。事前有計劃、採訪時有錄音、事后有整理,每次採訪開始時,採訪者都會明確提出幾個主題。雖然口述在學術規范方面無可挑剔,但當時已經90多歲的張學良總是不按常理“出牌”,有時隻簡單說幾句與主題相關的話,就轉到別的內容,有時從開始就偏離了主題,致使許多內容缺乏連貫性和整體性。

  “一件事情常常是有頭無尾,或有尾無頭,不了解背景的人看到的只是‘一地碎片’,看不出一個事件或一個人的整體面目。”張友坤說,口述涉及1000多個人名,眾多時間、地點、官職、部隊番號,把“旅長”說成了“軍長”“一一五師”說成“一一五旅”的情況時有發生。有的史實可能由於時間久遠出現了誤記,而有的史實很可能是“故意”說錯。這些都需要整理者一一辨別。

  “張學良口述是他本人的親歷、親見、親聞、親感,他的觀點、態度和思想感情,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我們整理他的口述,堅持‘求真不求善’,以張學良‘原聲’為准繩,哪怕他說的觀點、事實明顯和文獻記載不同,甚至是錯誤,也保留他的說法﹔哪怕他說的對其他人明顯不利,也不妄改妄刪,因為他已經是不能說話的人了。”張友坤認為,錯、散、重、亂是口述史不可避免的弱點,但口述者心中的“真實”正是夾雜在錯、散、重、亂中間才得以沖破理性的阻撓,溜出記憶之谷。口述史的“活力”也正是通過這種個性語言的瞬間言說、未經深思熟慮的感性表達體現出來的。整理者可以通過注釋對記憶性錯誤提供正說、對模糊問題進行考辨、對重大遺漏進行補充,但張學良的口述和整理者的觀點要分開,不能混為一談。

  當代中國出版社社長周五一介紹,為輔助讀者查閱,負責整理工作的專家對口述中涉及的人名、地名、事件、機構都進行了適當注釋,這些注釋連同對訪談中的一些錯誤史實的訂正和說明,一共有四十萬字之多。

  “任何一位滄桑老人的離去,都意味著一座歷史博物館的崩塌。”張友坤說,雖然學界對張學良的研究已經汗牛充棟,但任何研究都代替不了當事人的回憶,這就是《張學良口述歷史(訪談實錄)》出版的意義。(本報記者 杜羽)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