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致重出江湖的小豆冰棍 童年就是這個味兒

2014年09月17日08:56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致重出江湖的小豆冰棍

  零下16攝氏度的冷櫃裡,裸裝版的小豆冰棍不到十分鐘就被一搶而光攝影/本報記者 郁驍

  供圖/楊惠澤儀

  最初的小豆冰棍配方很簡單,就是紅豆、砂糖和澱粉,而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良版中則增加了奶粉

  當年北冰洋汽水的口味可比現在多多了:檸檬、櫻桃、香蕉、菠蘿等花色汽水和蘇打水

  上世紀70年代,北京街頭,老少咸宜的小豆冰棍

  ◎實習記者 宋奇

  說“小豆冰棍”是一代北京人的集體記憶,毫不為過。我們說不清它究竟是在什麼時候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的,因為它本身太過微小和平凡﹔我們也說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它的召喚成了一種集體懷舊的風潮,因為對它的惦念似乎從未消失……如今,“小豆冰棍”真的重出了江湖,它的味道是對我們經年思念的滿足,還是一種找不回當年的失落?無論如何,在這個夏天,吃一根“小豆冰棍”顯得很必要……

  小豆冰棍 還是那個味兒

  【嘗鮮】

  “小豆冰棍”的復出很“低調”,在這個每年都有新口味的冷飲江湖,它此次的回歸就仿佛當年的退隱,沒有太多的渲染。市場上還是難覓蹤影,就隻能尋根溯源啦——大興工業開發區廣陽大街2號,西紅門百年義利門市,是目前最靠譜的吃到小豆冰棍的所在。

  不大的店面裡,這個夏天聚集了京城小豆冰棍的鐵粉。店員說,銷量最好的是節假日下午2點到4點,平均銷量200根以上。按照小豆冰棍半小時出一鍋,每鍋80根的產能一算計,基本上是一搶而空的節奏。冰櫃裡的存貨基本上10分鐘就沒了,來晚的,就隻好排隊,轉著圈排兩三行,一排至少是半小時。大家拿自己尋開心:“排在門外的,明天再來吧。”

  花近一個小時排來的小豆冰棍味道如何呢?

  “還是那個味兒,但覺得比以前好吃了。”聞訊趕來的粉絲們得償所願后,給了試生產的小豆冰棍中肯的評價,“以前的小豆冰棍比現在要小上一半,沒有這麼多豆,奶味兒也沒這麼重。”

  粉絲們的嘴還是很尖的,或者說,小豆冰棍給他們的記憶是很清晰的:這次義利對於小豆冰棍的配方的確是做了改良,但所有改良的基礎還是廠裡塵封多年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老北洋冷食的配方:紅豆、砂糖、澱粉、奶粉。此次改良添加了純天然無水的奶油——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冰棍吃起來更加綿、軟、甜的原因。

  當然,越簡單的配料,往往越考驗制作者的良心。為了確保“味道如一”,小豆冰棍做了四道質量嚴控:紅小豆,要粒大、飽滿﹔悶墩必須4小時﹔奶粉含量增加一倍,並添加進口奶油﹔桂花、砂糖傳統配料必不可少。

  當然,目前復出的小豆冰棍仍然處在實驗室生產、磨合口味階段,因此不僅產能有限,同時也隨時有可能在規格、塊型上做出調整。這也是為什麼宣稱8月份上市的小豆冰棍,並未如約出現在商超店鋪的原因。

  所以,現在來大興嘗鮮的粉絲們,往后我們能吃到什麼樣的小豆冰棍,全靠您用嘴投票啦!

  而且,小豆冰棍的小伙伴們:碗兒淋、雙棒、大雪糕、紫雪糕……也已在同步實驗生產,我們的童年,真的要回來啦。

  我們的童年 就是這個味兒

  【念舊】

  自從小豆冰棍在西紅門百年義利旗艦店上市,就有人從豐台、從黃村趕來,有人每周至少去兩次。他們就是為了找尋當年在崇文門菜市場門口喝著北冰洋、吃著小豆冰棍的感覺。

  小豆冰棍和它的北冰洋冰食品小伙伴們,代表著北京人這樣一份難以割舍的童年味道:

  盛夏午后,蟬鳴聲聲,胡同口一聲拉著長音的吆喝傳來:“小—豆—冰—棍,三分一根,小—豆—冰—棍……”推著冰棍車的老爺爺、老奶奶一邊走一邊沿街叫賣,身后追著一群要買冰棍的小孩。有時,冰棍車就停在路口的陰涼處,一隻漆成白色的木箱子,裡面貼著一層鐵皮,上面蓋著厚厚的棉被。剛從白箱子裡取出的冰棍,包裝紙上冒著霧氣,看一眼就能冷得、饞得打個激靈兒。

  而這些冒著霧氣的冰棍中,與五分錢一根的奶油或巧克力冰棍、一毛二一根的冰糕、兩毛五分一根的雙棒兒相比,三分一根的小豆冰棍,因為價格便宜、不甜不膩、清香爽口,自然脫穎而出,成為物資短缺時代裡,孩子的消暑首選:一層厚厚的紅豆,顆粒飽滿,下面是紅褐色的豆湯冰塊,帶一點兒冰碴兒,酥酥沙沙……

  當然,和小豆冰棍的誘人賣相相比,讓我們記得更清晰的是許許多多與吃冰棍相關的趣事:

  ——吃小豆冰棍,爸爸都是買兩根,我吃一根,他拿一根,等第一根吃到一半了,他就把那個整根的給我,他吃我剩下的那半根。而且因為太好吃而舍不得很快吃完,都要一點一點舔到隻剩一根小木棍。還要留著小木棍攢一大把,去和小朋友比誰的多。

  ——小時候第一次吃小豆冰棍,爸媽先把窗帘拉上,神神秘秘、偷偷摸摸地讓我和弟弟躲在屋裡吃。因為,那時吃冰棍是件奢侈的事,不能像現在大口大口地吃,要一點點地、小口地嘬。

  ——暑假裡,從媽媽那裡哀求到一毛錢,飛奔到小賣部買了根小豆冰棍,站在馬路上小口地舔著、炫耀,並且養成了從冰棍把上開始吃的習慣。有一次,舔啊舔啊,冰棍變得太軟,啪嗒一聲掉到了地上……

  ——小豆冰棍,特別是袋兒淋,都不是一般時候能吃到的,生病發燒的時候,爸媽會更容易給買,所以就並不很害怕生病發燒啦。

  ——因為連小木棍也不舍得扔,還衍生出了一種獨特的游戲:將小木棍直立著攥在手掌中,手掌瞬間張開,要先將散落的互不搭界的小木棍一根根拿起,重疊在一起的要小心翼翼地在不能觸碰其他木棍的前提下通過各種方式盡量多地拿起,最后,誰手裡的小木棍多誰就是贏家。

  ……

  網友筆下的,是自己的童年記憶,更是70、80后的集體記憶。

  “等家裡有了冰箱,想多買一些回來凍著慢慢吃的時候,卻不知道去哪兒才能找到這幾分錢就能消享的清涼了……”

  舌尖上的70、80后 原來系出一家

  【同門】

  對小豆冰棍一往情深的小伙伴們,一定也中意北冰洋汽水﹔愛喝北冰洋汽水的人,一定都吃過維生素面包、酸三色……如此接龍下去,就是一段70、80后北京人的零食史。

  不過你知道嗎,如今這些伴隨著我們長大的食品,都歸於了同門——2013年的8月,生產北冰洋汽水、小豆冰棍的北冰洋食品公司,與生產維生素面包、酸三色的中華老字號義利面包成了真正的“一家人”,整合成立北京一輕食品集團——這也是小豆冰棍重出江湖之地就在大興百年義利旗艦店的原因。

  原崇文區永定門外安樂林路22號,在市工商局的注冊表上,北冰洋食品公司曾存在於那裡。但,惜城南舊事,早已成雲煙。如今的新廠址,雖在大興,卻在某種程度上保留了那一份舊時情懷。走進廠區,隔老遠就望到一瓶大大的橘子味北冰洋汽水,旁邊伴著幾隻憨態可掬的北極熊,那感覺就一下子回來了。

  新廠址內品牌文化中心牆上書寫著1936和1906,分別是北冰洋和義利的品牌創建時間。

  品牌文化中心內珍藏著的老照片告訴我們——在這個食品王國中,小豆冰棍的確是“小弟弟”。

  “大哥”北冰洋汽水,身世顯赫: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授勛的酒會上,不光有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北冰洋汽水也見証了那一重要時刻。1975年的五一節,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和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及夫人在天安門城樓觀看焰火晚會,北冰洋是指定飲品。就連1984年,李先念在招待撒切爾夫人時,用的都是北冰洋汽水。北京飯店老員工的記憶裡,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北冰洋的橘子汽水都是國宴用品。

  而在普通人的記憶中,20世紀80年代,要想買一箱北冰洋得花上小半個月的工資,普通百姓家隻有在招待貴客的時候,才會上五六瓶北冰洋﹔上學路上,小賣部門口支著的木質三合板做成的大招牌——“冰鎮北冰洋”和仰起脖子一飲而盡后充盈的氣體火辣辣地給嗓子眼兒撓痒痒,爽到打嗝的感覺更是歷久彌新。

  “大伯”義利食品,更是源遠流長:義利果子和維生素面包、江米條、酸三色、果汁糖、巧克力威化餅干、麻醬威化餅干、起子饃、熔岩蛋糕、自來紅、乳白面包……細數著各種熟悉的零食,就像是小時候買年貨的場景……

  如今,整合后的一輕食品集團,秉承了“先義后利”的經營理念,在全市范圍內已經擁有50多家店鋪。在那裡,“追憶”和“懷舊情結”是隨處可以聽到、看到、感受到的最具概括性的詞語。而更讓70、80后以及他們的下一代激動不已的,恐怕要算面包制作體驗區和經典的義利巧克力糖果制作體驗區了,那原汁原味的經典制作工藝,應當是追回自己年少時光的最好去處。

  從北冰洋汽水復出,到小豆冰棍試驗生產,再到百年義利店裡不斷豐富的零食,都在不斷為人們制造著驚喜,下一個驚喜正等著你親自去發現。

  冰棍,從北京來 小豆冰棍,從“北冰洋”來

  【溯源】

  從小吃冰棍,但如果跟您說“北京是冰棍的故鄉”,恐怕很多人都會覺著有點不著邊際。但,這的確是事實。

  老北京人稱冷飲為“冰食”,較為著名的有:什錦盤、杏仁豆腐、雪花酪、酸梅湯等。中國人吃冰食的傳統源遠流長,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時代,皇宮裡有了類似冰激凌的冰酪,后來制作方法由馬可波羅傳入歐洲。

  大約在1935年,有人想出制作冰棍的妙招:先把天然冰放進一個大木桶裡,加入適量的食鹽,這樣的木桶就成了一個“土冷凍室”。再准備許多圓柱形小鐵筒,每個小鐵筒裡都裝滿加了香料和糖的水,並插上一根木棍。然后把一個個裝滿糖水的小鐵筒放進“土冷凍室”——大木桶裡,封閉起來冷凍。經過半小時后,小鐵筒裡的糖水就凍結成了冰棍。由於很受顧客的歡迎,所以很快就在前門大街出現了專售冰棍的商店。

  1936年,在城南的中軸線以西,天橋祿長街上落成了一座工廠,叫“北平制冰廠”——這就是北京人鐘愛的、創造了北冰洋汽水、小豆冰棍的北冰洋品牌的前身。

  這家工廠的創始人是湖北省督軍王佔元的侄子。可惜沒等王公子賺了錢,1937年7月的盧溝橋事變就爆發了,制冰廠被充當了日軍專用倉庫。解放前,短暫恢復后,又因慘淡經營而倒閉。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制冰廠被解放軍軍管會接收,收歸國有,改叫新建制冰廠,又招聘了十多名原來廠子裡的老工人恢復生產,開始生產人造冰。以前的天然冰都是冬天從陶然亭的冰面上刨出來,凍在冰庫裡的。

  1950年,第一批果味冰棍“出爐”了。

  1951年,“北冰洋”商標正式注冊,時任廠長鄧毅,聘請畫家設計了“北冰洋”的商標圖案,從那時起,雪山、白熊就成了“北冰洋”的標志。

  1954年,新建制冰廠到永定門外安樂林路22號安了家落了戶,成為北京城當時唯一生產冷食、汽水的地方。與從上海遷來的屈臣氏合營后,屈臣氏帶過來數條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一體化灌裝流水線,那算得上是第一批美國原裝進口貨。這還得感謝咱們敬愛的周總理,據說當年,周總理親自過問過這件事。聽上了年紀的人說,就在那時候,已經有了洋氣十足的“碗兒淋”。

  1958年后,工廠幾經更名,叫過北冰洋食品廠,也叫過北京人民食品廠、北京市食品廠。

  1984年引進丹麥的冰淇淋生產線,生產蛋卷、雙味雪糕、紫雪糕、冰磚等備受市民喜愛的系列產品。

  1985年,改制成立了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迎來了輝煌時代,年產值超過了1億元,到1990年,冰激凌就年產1萬噸了。

  2000年,因為環境治理整頓,北冰洋食品公司遷到現在的大興廠址。本版供圖/豆豆(除署名外)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